上一期我們說到,殺死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宦官宗愛,利用自己的權勢立了拓跋燾的兒子拓跋余為皇帝。在感受到拓跋余的威脅之后,宗愛又故技重施,將拓跋余殺死。
在拓跋余死后,北魏的政權再一次出現了真空,誰來做下一任接班人,又成了一個問題。
在史書上,這一次選擇接班人的過程幾乎沒有記載,我們只知道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等人擁立拓跋濬為帝。我們上一次說過,宗愛本人是不想立拓跋濬的,因為拓跋濬是拓跋燾長子拓跋晃的兒子,拓跋晃又是宗愛間接害死的,所以,拓跋濬的登基對于宗愛來說不是個好消息。
(資料圖片)
按理說,拓跋濬想要登基,自然是要面臨宗愛的阻撓的。然而就在拓跋余死后,拓跋濬很快就登基了,并沒有看到宗愛的阻礙,這也是一個歷史之謎。
拓跋濬登基后,宗愛的好日子也到頭了。很快,宗愛就被殺死,并且夷三族。
這里又有一個謎:此時的拓跋濬,年僅13歲。一個13歲的孩子,想要殺死權勢熏天、害死兩任皇帝的宗愛,是非常困難的。而史書又是一筆帶過,說得好像拓跋濬一句話就搞定了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像上面說的,拓跋濬的登基并沒有遭受宗愛的阻撓。由此可見,拓跋濬的背后一定還有一股隱藏著的力量在助推,最終將宗愛推向了深遠,也把北魏王朝推回正軌(至于這股力量究竟來自哪里,這個問題比較深,本文不做探討)。
在拓跋燾時期,北魏雖然軍事上非常強,統一了中國的北方。但是,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戰爭其實就是在燒錢。即使是文景之治留下的富庶王朝,也被漢武帝揮霍得一窮二白,何況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呢?
因此,在拓跋濬登基之時,整個北魏王朝都處于民生凋敝的危險時期。
在這個時候,北魏朝廷和周邊的大部分鄰國都建立起了外交,減少戰爭,給老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時機。
同時,不得不打的戰爭,還是不可避免。當時北魏西邊的柔然,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公元458年,拓跋濬率領十萬大軍出征,討伐柔然。在穿過了漫漫沙漠之后,北魏和柔然進行了一場慘烈的廝殺,最終將柔然打得徹底沒了脾氣,別部統帥烏朱駕頹等人向北魏投降。
另一方面,和祖父拓跋燾的滅佛不一樣,拓跋濬是愿意復興佛教的。在他的首肯之下,北魏在山西大同建造了著名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云岡石窟。
由于拓跋氏是鮮卑人,因此在北魏境內,鮮卑人一直高漢人一頭。在拓跋濬時期,漢民族和鮮卑族的矛盾更加激化。
面對這樣的情況,拓跋濬堅持打擊覆敗的鮮卑官員,力求建立一個政治清明的王朝。他還經常訪問民間,了解百姓疾苦。
在他的統治下,北魏王朝蒸蒸日上,國力與日俱增。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拓跋濬卻英年早逝。他在位僅僅13年,還滿懷著宏偉的藍圖,就撒手人寰,年僅26歲。
拓跋濬死后,北魏的王朝還會朝什么方向發展呢?我們下一集再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