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人們常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意思是做事情之前,要先掂量自己真實水平,沒有本事,不要大包大攬!金剛鉆、瓷器活,兩者好像并沒有什么關系,如何會引申出現代理解的含義?
這要說到過去流行一種手藝——鋦(jū)瓷,即對瓷器的修補工作,需要把碎裂的部分連接起來并固定好。修復過程中需要用金剛鉆鉆出小孔,然后用類似“訂書釘”的鋸鏈連起來,在連接處涂上瓷粉或者蛋清,固化后便不再漏水,瓷器也就能接著使用了。
瓷器活有一個很關鍵的點——金剛鉆,它越硬越好,就像打針,能夠迅速穿透瓷器的皮膚。過程是痛苦的,結局很美好,因為金剛鉆的努力,瓷器獲得了新生。
鋦瓷是一項非常古老的工藝,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里可以看到匠人“鋦瓷”的場景描繪。也就是說,鋦瓷至少在宋代已經出現。
清明上河圖 鋦瓷匠人
景德鎮手繪粉彩紅萬壽無疆茶杯/瓷器/送老人祝壽禮品/ ¥40 購買據說,在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或者農村,依然能看到匠人們操勞的身影,只是近些年 “鋦瓷”淡出大眾的視野。
現在不像過去,物質條件匱乏,一件東西常常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家里的鍋碗瓢盆等瓷器,破了也舍不得扔掉,通常會請 “鋦匠”來修補。 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條件好,家里的瓷器碎了,完全可以買新的。那么,是否意味著“鋦瓷”就這樣永遠消失了嗎?
有人用鋸釘,將出自五個朝代、五個窯口、五種材質的6塊瓷片連在一起,拼成了“七合盞”,別人愿意用1200萬買這個盞,卻被主人家拒絕了。在他看來,這只碗是自己鋦瓷手藝的代表,千金不換。碗的主人叫王振海,別號王老邪,一位愿意用雙手為瓷器““縫補生命,修復藝術”的人。
瓷器修復是鋦瓷最基本的要求,在做到不影響正常使用的同時,鋦瓷本身還是一種工藝裝飾。明清時期,有人故意將完好的紫砂壺、瓷器損壞,然后用“鋦瓷”工藝做出特定圖案,真是一群會玩的古代人。現代社會,人們的視野更加廣闊,現代審美元素與傳統工藝相結合,能夠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值得期待!
“東西壞了,買新的”早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常態,新的東西入手了,是否意味著舊的、壞的物件就可以扔掉?不說浪費、勤儉之類的話題,舊的東西可能會承載著一些回憶,“鋦瓷”或者別的修復手段,是對那些難忘記憶的最后挽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