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寒門難出貴子”在網上被很多人熱議,一度成為被學習差的同學用來安慰自己成績差的理由,打擊底層學生憑借學習、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信心。
2017,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的“寒門難出貴子”引起了人們對于教育公平的反思。
(資料圖片)
以下是采訪的部分原文: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學校,像我這種屬于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而且家長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是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這種東西就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家里又好有厲害的這種,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這種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我這每一步的基礎都打的比較牢靠,所以就最后自然水到渠成。
有網友感嘆:“你說出了如今教育的現狀”
網友說這翻話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北京的試卷相對于全國卷而言更為簡單;另一方面,北京的高校對于北京本地的考生有地方保護政策,當然各個省份都有相應的政策,錄取本地區的考生數量上會多一些,可比不過北京有那么多所名校啊,自然北京的高考生上名校就更為簡單。
這給了很多寒門學子為自己學習成績差找了借口,的確,家庭優越的學生所能獲得的教育資源就越豐厚,家庭無憂,能提供的學習環境便也更好,但學習真的是家庭條件能決定的嗎?寒門真的難出貴子嗎?
2018年,河北省高考狀元王心儀以707分進入北大,而王心儀寫給北京大學的一篇《感謝貧窮》火遍全網,狠狠地扇了那些“寒門難出貴子”的支持者一個耳光。
以下《感謝貧窮》是部分節選:
盡管貧窮刺傷了我的自尊,但仍想說:謝謝你!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奪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物質的匱乏帶來的不外是兩種結果: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另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而我,選擇后者。我來自一個普通但對教育與知識充滿執念的家庭。母親說過,這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從那時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貧窮可能動搖很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不是說寒門難出貴子嗎?為什么來自河北農村,家庭貧窮的王心儀憑借707分奪得高考狀元,并且感謝貧窮?
你還在糾結為什么不是家庭條件給他們帶來的成績,疑惑為什么寒門能出貴子?還以為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反映的是教育公平?醒醒吧,熊軒昂講的不是家庭條件,王心儀感謝的不是貧窮,他們講的是家庭教育!
別再糾結于熊軒昂口中的“中產階級”了,別再羨慕他的家庭條件和他的北京戶口了。同樣比他家庭優越的,同樣有北京戶口的家庭,為什么沒有出高考狀元?他的成績并不是他得天獨厚的家庭條件帶來的,是他父母給他營造的良好的家庭氛圍所造就的。
也別再認為貧窮是對孩子的一種精神財富了,王心儀不僅應該感謝貧窮,她應該她感謝的家庭,是她的父母、她的家庭為她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在她的啟蒙時代,是她的父母循循善誘,告訴她貧窮不能限制她什么,知識才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貧窮可能動搖她很多信念,但她父母在幼年時的教導卻讓她更加執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物質的缺乏不是寒門,精神上的困窘才是真正的貧寒,她的家庭條件不富裕,但她的家庭教育很富裕。
縱觀那些天之驕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的學生,用家長的話就是“別人的孩子”,用同學們的話就是“優秀”,這些人,哪個不是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資源不公平,教育一直是公平的;家庭條件并不能決定一個孩子的命運,家庭教育才能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家庭條件好的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教育資源很豐富,但善于教育的父母們明白,給予孩子好的家庭教育才是給孩子最大的財富,這也就是為什么教師的孩子往往考上名校的比例更大,因為他們懂得教育。
家長們,“教育”其實并不需要你給予孩子多好的物質條件,不用你教孩子如何解題,不用你去幫孩子看世界。需要的只是你在他啟蒙階段,你告訴他:“物質條件不能決定你的一切,精神上的財富才是你以后要尋找的寶藏”;在他們出錯時將他們帶回對的路上;在他們失敗退縮時,給他們的一句鼓勵,你們只需要教他們如何看世界。
談家庭教育總是有些理想,也許對于某些父母條件不允許,那就來點現實的,請你們給他們一個溫馨圓滿的家吧,但請注意這并不意味著放縱。
同學們,請別再用“寒門難出貴子”來掩蓋自己不努力的事實,你所應該珍惜的是父母辛辛苦苦為你創造的學習環境,他們已經把他們最好的、能給的都給你了,你能在教室里安心地上課,他們卻要日夜辛苦地操勞。
請你們記住,財富上貧窮并不能限制你們的想象,思想上的貧窮才會限制你們的想象,自怨自艾、感嘆現實的不公,卻不思進取,渾渾噩噩地活著,才是你們最大墮落與貧窮。
用你們父母對待不愿意學習的孩子最常說的話,“只要他們學會要了,懂得自己要什么了,就會去學習了。”那同學們,你們什么時候才能懂得自己要啊!
高考將近,十年寒窗苦讀將在這三天綻放,愿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負青春韶華。
大家覺得是物質財富造就高考狀元,還是家庭教育的精神滋養出天之驕子,歡迎在下方評論。
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