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政權。而在那一年,司馬懿剛好70歲。在古代,70歲已經(jīng)屬于難得的高齡。正所謂“人到七十古來稀”,司馬懿為何選擇在人生的暮年造反?到底是實力不夠,還是有所畏懼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而這,就要從司馬懿的生平說起了。
司馬懿生于河內溫縣,其家族是東漢著名的豪門世家,世代官宦。他的兄弟一共有8人,被稱為“司馬八達”,與潁川荀氏的“荀氏八龍”相齊名。
在荀彧的推薦下,司馬懿進入了曹操的視野。于是,曹操親自給司馬懿寫信,將他任命為自己的掾吏。然而司馬懿卻以生病為名,執(zhí)意不從。司馬懿這點小伎倆,自然瞞不過老奸巨猾的曹操。在曹操的逼迫下,司馬懿“被迫”出仕,被任命為文學掾。
在《資治通鑒》中,司馬懿之所以不肯出仕曹操,是因為他預見到曹操對他的忌憚。但在筆者看來,這個觀點比較荒謬。畢竟當時司馬懿一沒當官,二沒立功,三沒顯露出過人的才華,曹操根本犯不著忌憚他。司馬懿之所以不出來當官,不過是當時士人的常規(guī)操作,只是為了立住“不好功名”的人設而已。
至于史書中所謂“鷹顧狼視”、曹操夢到“三馬食槽”的記載,不過是后人為了證明司馬氏乃是天命所歸而杜撰的故事而已。
在曹操手下,司馬懿并不太顯山露水,他兢兢業(yè)業(yè)地在基層工作,從來不出錯。而在那個時期,司馬懿還初次顯露出其過人的奇謀。
首先在公元215年,司馬懿隨曹操平定了漢中的張魯。隨后,司馬懿立即進諫于曹操,希望他直接揮師南下,占領益州,驅逐剛剛占領了成都的劉備。然而曹操并沒有聽從這個正確的建議。
其次在公元219年,關羽圍攻襄樊,打得曹操要遷都。而司馬懿當即為曹操出主意,讓他聯(lián)合東吳孫權,偷襲關羽的后路,圍困自然就會解除。其后,曹操果然修書一封,與孫權結好。而孫權果然派遣呂蒙襲取荊州,殺死了關羽。
在曹操手下,司馬懿經(jīng)受住了考驗,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于是,曹操將司馬懿任命為太子曹丕的屬吏,與陳群等人并稱為“四友”。在曹操時代,司馬懿沒有立下軍功,且為曹操所壓制。在此時發(fā)動叛亂,無異于自殺。
曹操死后,曹丕立即將司馬懿委以重任。但在此時,司馬懿并未像后來一樣,掌控千軍萬馬,而是主要承擔后勤工作。曹丕帶兵出征,司馬懿便會坐鎮(zhèn)于許昌。也就是說,曹丕時代的司馬懿,就相當于劉備時代的諸葛亮。作為對手的兩個人,其行動的軌跡,是非常相似的。此時的軍隊,仍掌握在曹氏、夏侯氏,諸如曹仁、曹洪、曹休等人手中。功高如張遼尚且不能獨立領兵,更何況沒有立下什么戰(zhàn)功的司馬懿?沒有兵權,司馬懿靠什么造反呢?
公元226年,39歲的曹丕英年早逝,他的兒子曹叡登基。曹叡雖然年紀不大,卻才華橫溢,大謀士劉曄曾評價他是“秦始皇、漢武帝的胚子”。而在曹叡時代,司馬懿終于得以執(zhí)掌兵權,獨立領兵。
就在曹叡登基的當年,司馬懿首次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華。他被派往江東前線抵御東吳,并擊敗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斬首千余人。其后在孟達之亂中,司馬懿又奇跡般地“8天突襲1200里”,順利到達上庸,斬殺了孟達。挫敗了諸葛亮策反孟達,占領上庸的計劃。
消滅孟達后,司馬懿逐漸得到了曹叡的信任。而隨著曹休、曹真的相繼去世,原本執(zhí)掌兵權的曹氏、夏侯氏則面臨著人才的青黃不接。于是,曹叡一反之前的慣例,派遣司馬懿前往關中抵御諸葛亮,假節(jié)鉞,成為“西北方面軍”的統(tǒng)帥。在曹操、曹丕時代,讓外姓人士擔任方面大帥,是不可想象的。
在諸葛亮北伐中,司馬懿以“龜縮”戰(zhàn)術,成為迫使?jié)h軍糧盡退兵,而諸葛亮也病死在了五丈原。雖然司馬懿沒有取得什么戰(zhàn)果,但確實沒有讓諸葛亮占領寸土。憑借此功勞,司馬懿的職務步步高升,終于位列三公,就任太尉。而司馬懿則繼續(xù)駐守于長安,監(jiān)視蜀漢的動向。而在此期間,司馬懿卻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后來消滅蜀國的名將——鐘會和鄧艾,就是司馬懿一手提拔的。
公元238年,遼東軍閥公孫淵發(fā)動叛變,而司馬懿臨危受命,率領數(shù)萬大軍,前往遼東。當時,遼東遙遠而寒冷,后勤壓力非常大,況且公孫氏軍閥在當?shù)亟?jīng)營已久,論誰都沒有把握,一定能干掉公孫淵。
然而此時的司馬懿,其軍事指揮已經(jīng)趨于化境,他僅用180天時間,便攻陷了遼東首府襄平,殺死了公孫淵,成功拔掉了這顆毒瘤。與此同時,號稱“長者”的司馬懿還在襄平大開殺戒,屠殺數(shù)千百姓,還將剩余的百姓強制遷離。
公元239年,司馬懿班師返回洛陽,而曹叡已經(jīng)病入膏肓。此時的司馬懿,以其過人的戰(zhàn)功和威望,得到了曹叡的充分信任。因此在病榻前,曹叡流著眼淚,將8歲的太子托付給司馬懿,甚至還讓太子抱住司馬懿的脖子,讓太子“以父事之”。很顯然,曹叡是在模仿劉備的白帝托孤,將司馬懿比作了諸葛亮。而在當時,人們還真將司馬懿視為“諸葛亮第二”,并將諸葛、司馬二人并稱為“二相”。
很多人相信,司馬懿一定會與諸葛亮一樣,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貌似忠厚的司馬懿,卻于11年后發(fā)動了高平陵之變。那么,司馬懿為何要在70歲時,發(fā)動政變呢?
在筆者看來,司馬懿在發(fā)動政變時,并非沖著篡位去的。因為與他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確實大權獨攬,不僅架空了司馬懿,還得罪了朝臣和太后,搞得天怒人怨。因而打從一開始,司馬懿的目標是鏟除曹爽,維護朝廷的平衡。
因此在當時人看來,高平陵之變非但不是叛亂,而是一場鏟除國賊的正義之舉。正是因為如此,司馬懿的行動才得到政界大佬蔣濟、高柔等人的幫助。
然而讓曹爽被鏟除,形勢卻完全變了。因為曹爽,是曹氏、夏侯氏勢力中的最后一個領導者。曹爽被夷滅三族,使曹氏、夏侯氏勢力徹底沒落。與此同時,由于曹丕對曹氏諸侯制定了嚴厲的管理制度,導致他們無法對外姓篡位進行反制。
因此,司馬懿舉目四望,發(fā)現(xiàn)能夠制約自己的勢力已經(jīng)沒有了。無論是威望還是勢力,司馬氏都成為曹魏的執(zhí)牛耳者。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邁上了權力的巔峰,哪有退下來的道理。古話說得好: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總之,司馬懿之所以在70歲篡位,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司馬懿活得長,而曹丕、曹叡均英年早逝,曹芳年紀幼弱。如果曹丕、曹叡稍微活得久一點,司馬懿根本不可能上位成功;
二、司馬懿直到47歲才真正帶兵,50多歲時才成為方面大帥。因此在建立過人的軍功之前,司馬懿根本不可能提前篡位;
三、曹氏、夏侯氏人才青黃不接,曹爽極端無能、幾乎得罪了所有政治勢力。如果曹爽稍微能干一點,司馬懿根本連一絲機會都沒有。
四、曹丕苛待宗室,導致司馬懿大權獨攬時,每人都對其作出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