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特點:
第一,新聞報道的寫作對象是事實,而事實的基本特性是客觀性。真實性的重要內(nèi)容就是準確地反映這種客觀性。正因為新聞是對真實情況的傳播,才使其有價值,如果是虛假的,就會一文不值。
第二,新聞具有多種社會作用,而社會作用的發(fā)揮依賴于新聞的真實性。如果沒有真實的報道,一切作用將無從談起。
第三,新聞的有效傳播必須有讀者的信賴,而信賴的產(chǎn)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報道的真實性。有哲人說過,怎么信仰就怎么生活。公眾對媒體實際上也是如此。在公眾心目中,對媒體至少有這樣的信念:一般來說,媒體報道的是事實,因此用不著核實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讀者懷疑或者必須懷疑每一篇報道的真實性,以致每一篇報道都需要核實才能相信,那么,整個新聞傳播業(yè)勢必土崩瓦解。假新聞之所以危害大,原因就是在公眾的信念里,媒體報道的是事實,從而使假新聞獲得了事實的力量,并以事實的力量禍害社會,其危害自然不可小視。所以說,沒有真實性,事實將不成為事實,新聞也就不成為新聞。真實是新聞的靈魂和生命。
新聞本源,是指產(chǎn)生新聞的根源,又稱新聞本體,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回答“新聞是什么”、“新聞從哪里來”的問題。
唯物主義認為,新聞的本源乃是物質(zhì)的東西,就是人類在與自然界和社會交往中所發(fā)生的各種事實。在新聞與客觀事實的關系中,事實是構成新聞的根本因素。有事實的發(fā)生、變動,才有新聞。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事實在先,新聞在后。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20世紀40年代,中國新聞界有些論者把諸如趣味性、文藝性、政治性等作為新聞本源。這就是把新聞解釋為某種“性質(zhì)”本身的“性質(zhì)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