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
餃子原名“嬌耳”,是由東漢南陽涅陽的張仲景發明的,最初作為藥用。
餃子又稱水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諺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相傳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由于餃子的外觀跟元寶一樣,因此人們在春節的時候吃餃子代表招財進寶的意思。同時餃子里面有餡,方便人們把各種喜氣以及吉祥的東西放入餃子餡里面,從而用來寄托大家對全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大家會把金桔以及糖等放在餃子中,吃到意味著未來的日子更甜美。”
關鍵詞: 餃子是誰發明的 包餃子的意義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 招財進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