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貧血的寶寶不是因為面色蒼白而被發現,而是因為發燒或是別的原因去醫院就診,抽血檢查才無意中發現血紅蛋白降低,考慮有貧血。還有一些寶寶是平時定期會去做兒保,常規篩查發現了貧血。
嬰幼兒營養性貧血,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幼兒缺鐵性貧血會損傷神經認知發育,那么,如何可以早期發現以及正確地預防缺鐵性貧血,接下來詳細談談
缺鐵性貧血的危害
(資料圖片)
鐵是神經系統發育和構建的重要元素,兒童生長和體重增長迅速,對鐵元素的需求也比成年人旺盛。201年全球貧血患病率為32.9%,其中5歲以下兒童的貧血患病率是最高的。即使在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仍有2%-3%,在非洲、拉丁美洲及東南亞的落后地區,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是45%-65%。
有研究表明,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補充鐵有利于精神運動發育。缺鐵性貧血時,兒童的視覺和聽覺處理速度減慢,在認知測試評分、記憶、閱讀、語言和數學能力評分方面會比沒有缺鐵性貧血的孩子要低,缺鐵性貧血的現狀不容忽視。
缺鐵性貧血的篩查和早期發現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所有的寶寶都應該在4-36月齡間每次兒童保健就診時做缺鐵性貧血的危險因素評估,這是由醫生通過詢問寶寶出生史和膳食情況來完成的,比如:
寶寶的出生史
早產寶寶或出生體重低于正常的寶寶由于出生時鐵儲備不足,在出生后發生缺鐵性貧血的概率會增加。
12月齡以下的寶寶,評估配方奶的鐵含量以及輔食添加情況
12月齡以前喂養低鐵配方奶、非配方奶(比如過早喝普通牛奶)、羊奶或豆奶,以及6月齡后每天添加富含鐵的食物不足2份(1份大概是寶寶一個手掌大小的量)都是引發缺鐵性貧血的風險因素。富含鐵的食物包括肉類、強化鐵的嬰兒米粉等等。
12月齡以上的寶寶,評估每日攝入普通牛奶以及強化鐵的食物
12月齡以上的寶寶,如果每天喝的牛奶(非配方奶)量超過720ml,每天吃富含鐵的食物不足3份的話,缺鐵性貧血的風險也會增加。
除了醫生詢問寶寶的上述問題外,還建議在9-12月齡大小的時候做一次貧血的實驗室篩查,看看血紅蛋白數值,但是不需要每次兒保都做抽血檢查。
6個月-不足5歲的孩子血紅蛋白小于110g/L,5歲-不足12歲的孩子血紅蛋白小于115g/L,就可以判斷為貧血。結合寶寶的出生史、輔食添加情況及血常規篩查,如果發現寶寶有缺鐵性貧血,那么就要及時干預。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有3個關鍵點,分別是:調整膳食結構,解決鐵缺乏的基礎原因;確定口服鐵劑的劑量和療程;定期隨訪評估療效。這三步對于糾正寶寶缺鐵性貧血至關重要。
一、調整寶寶膳食結構,增加鐵攝入
1歲以下的寶寶如果是母乳喂養那么鼓勵繼續母乳喂養,母乳中的鐵含量雖然不高,但是吸收率非常高,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大力推廣母乳。如果寶寶是配方奶喂養,要喝強化鐵的配方奶,也就是鐵含量不應該低于6.7mg/L,6個月后最好是喝12mg/L的強化鐵的配方奶。
4-6月齡寶寶準備添加輔食的時候,建議先添加強化鐵的嬰兒米粉或肉泥。鼓勵每天吃一次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促進鐵的吸收,比如柑橘類水果、哈密瓜、草莓、西紅柿和深綠色蔬菜。
二、口服鐵劑
缺鐵性貧血的寶寶,不僅僅需要通過飲食來增加鐵的攝入,還需要補充鐵劑,首選二價的硫酸亞鐵,也可以服用琥珀酸鐵等其他劑型的鐵劑。由于鐵劑的味道并不好,有些會有一股鐵銹味,有的寶寶會比較難接受,會出現服用后嘔吐的現象。因此,鐵劑的選擇以寶寶能接受且效果好為合適。
三、定期隨訪評估補鐵效果
輕度貧血的寶寶(血紅蛋白90g/L或以上)補充鐵劑后2周、中重度貧血的寶寶(血紅蛋白小于90g/L)補鐵治療后4周,復查血紅蛋白,血紅蛋白較前上升10g/L說明治療有效,這時候要繼續補充鐵劑,補鐵療程至少是3個月,寶爸寶媽要注意,過早停服鐵劑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復發。
總結
綜上所述,缺鐵在全球范圍內并不少見,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缺鐵性貧血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鐵對于寶寶神經系統的構建和發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們要注意給寶寶合理添加輔食,在4-36月齡間每次兒童保健就診時做缺鐵性貧血的危險因素評估,同時在9-12月齡時做血紅蛋白的實驗室篩查有助于及時發現寶寶缺鐵性貧血。治療上,缺鐵性貧血主要是飲食和藥物補充鐵劑,同時要定期隨訪評估補鐵的效果,和醫生共同商量制定糾正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