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勝寺是什么樣的景點?
廣勝寺,坐落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國家AAAA級景區。寺院始建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
唐大歷四年(769年),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重建。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毀,隨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今臨汾)一帶發生大地震,寺廟建筑全部震毀。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一帶又發生地震,但這兩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損壞,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為元代建筑。
洪洞廣勝寺景區分為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筑。飛虹塔、《趙城金藏》、水神廟元代壁畫,并稱為“廣勝三絕”。
飛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央視86版《西游記》中《掃塔辯奇冤》唐僧掃塔的取景就在此處 。2018年8月,經世界紀錄認證官方工作人員現場測量審核,該建筑被確定為“世界最高得多彩琉璃塔”。
廣勝寺內有什么景觀?
飛虹塔
飛虹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是全國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早期我們熟知的86版《西游記》中那集《掃塔辨奇冤》正是取景于此神塔。飛虹塔屹立于山門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層,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 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檐角均掛有風鐸,微風吹拂下能發出悅耳的鈴聲。塔頂建有鐵制法輪,中鑲風磨銅塔剎,約重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能夠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水神廟
水神廟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臺)、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筑。在明應王殿內,除塑有明應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內四壁還繪滿了各種內容的元代壁畫。這是“我國古代惟一不以佛道為內容的壁畫孤例”。在南壁東側繪有一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元代戲劇壁畫,是我國發現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它是研究我國戲劇發展史和舞臺藝術的少見資料,被人們譽為廣勝又一絕。
彌陀殿
彌陀殿是上寺內一座結構較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為琉璃屋頂,單檐歇山式。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殿內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為銅鑄阿彌陀佛,兩側為泥塑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殿內四周陳列紅色藏經柜,稀世孤本《趙城金藏》原存放于此。背后倒坐大肚彌勒佛,袒胸露腹,仰頭咧嘴大笑。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居上寺內中央,又稱釋迦殿。重建于明景秦三年(公元1452年),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懸山式。殿內供奉華嚴三圣像,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像,東為文殊菩薩,西為普賢菩薩,均為明代木雕貼金造像。東西兩山墻磚臺上為當時鑄鐵十八羅漢像。
韋陀殿
韋陀殿,建筑學上稱垛殿,正中供奉韋馱像,坐姿威武,形象生動。東壁繪有明萬歷年間的壁畫,內客嚴謹,錢條流暢,保存非常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