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骨雕
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遺址內發現了鉆孔的骨墜,是以魚骨制成,有的用赤鐵礦染上紅色。陜西臨潼新石器時代姜寨墓葬出土的雕刻花紋的骨笄(束發用)以及8577顆骨珠,打磨光滑,造型圓滿規整。在山東寧陽大汶口遺址(約公元前25世紀),出土了鏤雕的骨筒、骨梳等,刀法流暢,技藝精巧。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長條形的骨匕,正面雕刻雙頭鷹紋,上下兩端雕刻花紋,非常精致。商代已有專業的骨雕工場。在河南安陽和輝縣、北京昌平等商代遺址中出土了骨雕的梳、匕、笄和花板等。花板長約16cm,寬約7cm,上端雕刻兩層饕餮紋,下端雕刻帶狀圖案,層次分明,疏密有致。骨匕的把手上雕刻云雷、饕餮、夔龍、夔鳳等圖案。骨笄以往只注重光滑,商代在造型上改進為花冠形,并雕刻夔鳳等圖案,成為插在頭發上的裝飾,發展到漢代即成為步搖。漢代以后,骨雕逐漸衰退,但在民間仍有生產。
骨雕雕刻技法
所謂技法,就是骨雕創作中作者對于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的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的快慰,而且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產生新的意韻。因此,在骨雕藝術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是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的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
總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來體現自己創作構思的技術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骨雕的材質美,體現豐富的雕琢美。不明骨雕藝術真意的人,在用刀時不是以刀代筆,而是描畫做作,再加膽子小怕刻壞,結果刀法死板匠氣,刻不出骨雕的趣味來。因此要多刻多練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
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了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于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的心靈與技巧相結合的產物,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刀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用圓刀排列,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
骨雕雕刻工具
骨雕雕刻刀一般以高速鋼制作,刀頭包括平刀、圓刀、左右斜刀、三角刀、半圓刀等,根據不同需要有許多種類。
骨雕與辟邪
眾所周知,骨雕乃西藏流傳已久的具有招財納福,帶來幸運,辟邪保平安等意義之吉祥物,據說它的確能給人帶來福運、財運、事業、愛情、幸福、學業等一切好運。不僅在西藏本地家喻戶曉,且在全球范圍內也紛紛尊崇。
<山海經>中的一種水獸,豹身、雕嘴、獨角,叫聲如嬰兒啼哭,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