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未來星球》有了新進展,不久后將會正式開始拍攝。”日前,記者接到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張文武的電話。距離第一次聽張文武提起他的科幻電影,已經過去了5年。
2019年,張文武的科幻小說《未來星球2049》出版。當時,他就有意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
近些年來,我國科幻影視業得到長足發展,各種類型的科幻影視作品數量越來越多。2020年,《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乘著時代的東風,張文武的夢想得以起飛?,F在,他有了一重新的身份——電影《未來星球》總編劇。
科幻與科研兩不誤
張文武曾在航天一線工作多年,對航天事業感情深厚。他筆下的《未來星球2049》大氣磅礴,以中國航天人和科學家為主角,講述2049年前后,中國引領世界宇航探索和文明發展,帶領世界人民戰勝超級災難的壯舉。
張文武的主業是科研。他是著名的激光加工專家,已經申報200多項發明專利。
張文武認為:“科幻創作與科研工作并不矛盾??苹檬橇硪环N科技創新活動,是我的思維體操。”
這位科學家已經出版了五部長篇科幻小說?,F在,他隨身帶的筆記本里,近五分之一的內容是他對光學的“新猜想”,亦科亦幻。在他看來,科幻是創新性研究的重要助推劑。
“要顛覆性創新,就得跳出常規路徑,打破思維慣性。”張文武發現,在科幻創作時,思維狀態更加奔放,更容易迸發出靈感。在他看來,寫作不是負擔,是樂趣。
科幻小說會提出極端場景下的極端問題。比如,危急時刻,人類需要一種用7天時間就能從地球飛到火星的飛行器,用常規動力顯然不可能。有沒有縮短時間的新方案?
1997年,張文武在科幻小說中首次提出應該使用光子發動機。20年后,2017年,近光速粒子推進方法和系統成為他主導的一項原始發明專利。
張文武還設想了一種月球飛行器,不使用常規燃料,卻能在真空條件下在月球上起飛。這種飛行器可以克服月球車行駛緩慢、難以爬坡過坎的不足,探索月球上更多的地方。相關發明近期已經在日本、俄羅斯等國獲得國際專利授權。
敢為天下先,是顛覆性創新者必須擁有的精神氣質。
“如果我不寫科幻,大概率不會想到這些主意。如果不熱愛科研,這些主意大概率不會轉化為專利。”在張文武筆下,科幻小說中的技術描寫,其實是對未來的紀實性預言。
他一直心心念念要把關于中國航天的科幻小說搬上大銀幕。“電影能夠讓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更好地走入大眾內心??苹秒娪斑€能讓前沿的科學知識、未來科技、科學猜想廣為人知,激發大眾的想象力。”張文武敏銳地意識到,科幻電影是文化陣地,其所反映的是大國實力和大國自信。在這樣一塊陣地上,應該有中國聲音。
科學家和電影人的相遇
郁剛是科幻電影《未來星球》的簽約導演,他曾經擔任《流浪地球》的B組導演。郁剛自認有“反骨”,“要干,就干特別難的事”。拍科幻電影,本身就是一件特別難的事。
曾有專家指出,中國科幻影視產業目前仍面臨工業化水平不夠、創意人才不足、投融資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國產科幻電影投融資仍存在“雷聲大、雨點小”的困境。
郁剛近些年來一直在做科幻影視。他深知,拍科幻得有情懷,要扎進去做事。拍攝《流浪地球》的經歷,也讓他非常清楚,拍攝一部科幻電影,必須按照工業化流程,把錢花在刀刃上。
兩個有情懷的人相遇,合作也就順理成章。
郁剛高度認可張文武劇本的科幻創意和世界觀。“這是一部科學性極強的科幻電影,我們將竭盡全力,力求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做到極致,確保在科學性和藝術性上都能達到較高的標準,為觀眾們帶來全新的影視體驗。”郁剛說。
科研人員和影視從業者的合作是一個思維碰撞、相互妥協和學習的過程。張文武及顧問團負責把握科學性,專業電影人則負責進行藝術升華,力爭根據電影的創作規律,打造出立意高遠,又能打動人心的科幻電影。
制片人董董也在緊張地推動著《未來星球》的一項項工作。
2014年,董董在上??戳丝死锼雇懈?middot;諾蘭執導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之后便萌生了拍攝科幻電影的念頭。“當時,我甚至原創了一張科幻電影大海報,懸掛在辦公室內,以此激勵自己和團隊。”后來,機緣巧合,她讀到了張文武寫的小說《未來星球2049》。董董深受啟發,決定將這部作品作為自己科幻電影創作的起點。
“做小事可以靠興趣;做大事必須靠情懷。因為情懷,我們聚集了一批優秀的、敢于破釜沉舟的人上了這艘‘未來星球宇宙飛船’。”董董透露,《未來星球》是一部有中國文化特質的科幻影片,將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元素,努力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挑戰又飽含希望的未來世界。為此,電影主創團隊有一系列機制性的創新。
用科幻電影講好中國故事
2023年,《未來星球》完成國家電影局立項備案。
2023年7月,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發函同意擔任攝制指導單位。中心認為,電影主要人物形象塑造體現了航天精神,故事情節設定與航天科技進步相關,并期待電影打造成為傳播航天文化的精品力作。
2024年2月,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同意擔任電影的聯合攝制單位,并認為電影主題內容與中國航天科技發展、未來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密切相關,希望這部電影能弘揚中國工業精神,傳播新時代中國工業形象,講好中國工業科幻故事。
“只要行動,就有成功的希望。”張文武感嘆,一路走來,他和團隊得到了許多幫助。“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通過高質量的科幻電影,講好未來中國的精彩故事。”
《未來星球》的科學顧問團目前已經包含20余位科學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激光加工專委會、北京天文館等單位的專家將為《未來星球》提供科學指導。他們的專業知識能保障電影的科學性。
團隊很確定,當代中國呼喚更多的科幻作品問世,尤其是科學性強、與時代主旋律緊密相關的硬科幻。
一個科研人員看似遙遠的科幻電影夢,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張蓋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