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30日,隨著一聲巨響震動山陵,由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投資建設的天峨至巴馬高速公路(簡稱天巴高速)勤蘭隧道順利貫通。該隧道是天巴高速貫通的第50座隧道,也是廣西高速公路最長雙向6車道隧道,其貫通標志著天巴高速隧道控制性工程取得了重要進展,為推進項目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勤蘭隧道位于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境內,全長5322米,隧道洞口位于叢山峻嶺間,山高坡陡,路窄狹險,機具材料進入施工現場極其困難,為施工便道修筑和材料設備運輸帶來諸多不便。同時,隧道所處位置有“喀斯特巖溶地質博物館”之稱,地質條件異常復雜,隧道施工過程中,揭露大小溶洞120余處,其中全斷面充填型溶洞12處、特大型廳堂貫穿式溶洞4處;隧道內曾發生長達70米的涌泥現象,建設過程中還發現地下暗河,需劃船在隧道內施工。此外,勤蘭隧道還下穿良灣水電站引水隧道,施工難度極大,是天巴高速全線最長的高風險隧道。
黨建引領解難題
為確保勤蘭隧道如期順利貫通,天巴高速項目指揮部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項目高質量建設,充分利用革命老區“東巴鳳天”的紅色資源,以建設“長壽耐久”工程為目標,打造“交投先鋒+紅色長壽行”黨建載體,組織成立“交投先鋒+隧道攻堅突破”黨員突擊隊,帶領全體參建人員搶雨天,戰晴天,披星戴月開展工作,克服施工便道修筑難、材料設備運輸難、場站建設選點難以及限電限產等不利因素,快速推進隧道施工。
四新技術保安全
面對建設期間遭遇的軟弱圍巖、填充型溶洞、地下暗河、長達70米突泥、特大型廳堂貫穿式溶洞等不良地質帶來的困難,項目攻堅團隊憑借“逢山開路 遇水搭橋”的公路人精神,勇于創新,率先推廣應用半航空瞬變電磁探測技術,根據探測結果提前圈定不良地質危險段落來規避施工風險,并在施工過程中采用隧道施工自動化監控量測系統、隧道濕式弦柵通風凈化裝置等20余項國內先進性四新技術,為隧道各種不良地質處治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確保隧道施工安全、快速推進。
成果轉化有實效
為有效避免和處置隧道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大型溶洞、突泥、塌方、冒頂、流沙、涌泥、地下暗河等各類重大災害,項目攻堅團隊通過在實踐中艱辛探索和不斷總結,集思廣益,制定了《復雜地形巖溶隧道安全施工保障災害預測成套技術》,同步實現隧道“動態設計+動態管理”,有力保障了隧道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大大降低了巖溶區隧道不良地質帶來的施工安全風險,相關課題被列為2022年廣西區重點研發課題,為區內外高速公路巖溶區隧道安全技術管理提供新思路。
截至目前,天巴高速隧道共55座,已貫通50座,開挖累計完成95.8%,二襯累計完成88.6%,全體參建人員凝心聚力,力爭年底實現全線隧道貫通,助推天巴高速2023年順利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