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解決我國當前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全球經濟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新形勢下,發揮新基建投資乘數和創新驅動復合效應,推動我國公路交通新基建穩步發展,對于擴大有效投資、穩住經濟大盤具有重要意義。在促進新基建投資過程中,應處理好政府規制與市場機制、促進增量和優化存量、試點示范與全面推進之間的關系。
交通新基建投資乘數效應更明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公路交通新基建投資有效性特征明顯。在穩住經濟大盤的一攬子投資政策出臺之際,國家一再強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必須是有效投資,這是對國內外經濟增長政策效果進行評估之后得出的重要經驗。市場是檢驗投資有效性的基本判定標準,一項投資是否是有效投資主要看該項投資能否有效滿足用戶的消費需求。一般與消費需求在質和量上契合的就是有效投資,反之就是無效投資。這一點可以從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內在機理分析中得出。宏觀經濟學認為經濟運行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展開的,同時供給又是圍繞需求展開的,因此,總需求才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總需求由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組成,它們共同構成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其中,消費屬于終極需求,投資與出口屬于消費需求的引致需求,其終結目標還是滿足消費需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消費需求的投資供給實質上是無效供給。從需求側演變規律來看,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消費者需求行為數字化特征日趨明顯,代表了消費結構的演進態勢與迭代特征,線上消費、指尖經濟已深入到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人們的交通出行與物流需求也越來越融入了數字經濟范疇,網絡預約出行和網絡貨運的加速發展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與此相適應,在供給側交通運輸產業與數字經濟走向深度融合。在車端,智能網聯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加速研發,車輛電子化、信息化水平得到革命性提升。在路端,通過車路協同技術的中介作用,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提上議事日程,公路新基建隨之產生。因此,公路交通新基建投資順應了運輸需求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是一種能與用戶數字化需求相匹配的有效投資。
公路交通新基建具有創新驅動鮮明特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新基建是在科技端發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驅動是其鮮明特征。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權威定義,“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三方面內容。公路交通新基建主要以融合基礎設施為主,其核心內涵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公路工程基建,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成為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要特征。因此,公路交通新基建既具有傳統基建的特征,同時又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興產業。事實上,公路交通基礎設施一直以來都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主要領域。國內高速公路機電工程三大系統——“監控系統”“收費系統”“通信系統”就是主要依托信息技術構建的。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早在1999年日本就提出智慧道路研究計劃,2009年為應對金融危機沖擊,曾推行過ITS信息交互設施計劃,在高速公路沿線通過安裝專用短程通信技術(DSRC)路側設備來進行車路信息溝通,大大提升了交通安全水平和通行能力。法國提出了“第五代公路”概念,其主要特點表現在自動化水平提升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較強等方面,其實現途徑主要還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從這些國外經驗來看,未來的新型道路基礎設施絕不是簡單的土木工程建筑,而是以技術創新為新特征的基礎設施。
公路交通新基建投資乘數效應明顯。傳統基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一方面表現在工程建設本身創造就業機會和國民收入;另一方面表現在為上下游產業創造市場需求,進而帶動其發展,轉化為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扣除儲蓄之后,剩下的轉化為消費,又會形成新的收入,如此循環往復,就會形成國民收入的倍增效果,宏觀經濟學上稱其為“乘數效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產業鏈較長,對建材、機械、人力等產業都具有很強的需求拉動效應。有研究表明,基礎設施建設每投資1元錢,將拉動相關產業7元錢的投入。
公路交通新基建依然屬于基建范疇,對其投資當然會形成乘數效應。但是,與傳統基建相比,交通新基建的投資效應更明顯。這一方面表現在交通數據采集、傳輸、加工、處理技術迭代頻率較高,必然產生持續的維護運營改造投資需求;另一方面表現在交通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搜尋、識別、傳輸、響應成本,因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障礙明顯減少,引致整個社會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為經濟活動的開展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必然帶動經濟發展。關于交通新基建的投資乘數效應,僅就高速公路的智能化改造來看,其單公里建設成本約2000萬元左右,主要包含了路側單元(RSU,RoadSideUnit)、邊緣計算、攝像頭等傳感計算設備及5G基站等通信設備和云控平臺等數據處理設備等。
推進公路交通新基建需著力處理三大關系
政府規制與市場機制之間的關系。公路交通新基建主要是通過在路側(主要依托路側單元)、云端(主要依托云控平臺)加裝信息化設備裝備來實現。理論上看,這些設備屬于公路附屬設施的一部分,對于加裝了車路協同設備的任何車輛,在不排他的情況下都可以通過信息交互獲得相應的公共信息服務。在排他情況下,則可通過商業化應用收回投資。因此,這些設備總體屬于準公共物品范疇,即具有公益性也具有市場經營性,即可由政府也可由市場主體投資建設。具體的投資主體確定可以隨公路屬性而定,對于公益性突出的非收費公路宜由政府投資,對于收費公路則可以采取PPP模式通過引進社會資本予以完成,特別是對于部分設備,如5G基站等,由于目前主要由各運營商自行布設,更適宜采取市場化方式予以建設。
促進增量與優化存量之間的關系。在新建交通項目上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營新基建裝備設備,實現傳統設施的信息化、數字化是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對存量基礎設施進行智能化升級,可以有效提升通行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緩解交通污染。因此,在項目選擇上宜統籌增量與存量之間的關系,加大對交通繁忙地區既有項目的改造力度。
試點示范與全面推進之間的關系。交通新基建代表未來交通發展方向,因此各地積極開展了各種試點工作。這些試點工作,對于探索我國交通新基建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應看到新基建投資額度大、技術迭代快,且目前作為用戶端的智能網聯車輛的商業化落地應用還遠未大面積開展,海量投資在短期內還難以形成實際效益,且易因技術迭代形成浪費。因此,目前還應以試點推進為主,待形成較為成熟可行的技術之后再進行全面推廣應用。汲取之前新技術推廣應用的教訓,急需避免各地不從實際情況出發“一哄而上”的沖動,通過積極穩妥的試點摸索才能行穩致遠。
作者單位系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