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海申通地鐵集團與保利發展控股集團就15號線元江路站項目簽約,這是上海市政府出臺地鐵上蓋綜合開發新政之后的首個項目,將打造成為豐富業態的城市綜合體。另一邊,梅嶺北路站地鐵上蓋開放項目——上海信泰中心預計2023年年初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兩座高約180米的“雙塔”將直指天際,普陀區再添一個嶄新地標。
(資料圖片)
從2013年的567公里增加至如今的831公里,10年來,上海地鐵運營里程持續領跑全球。細數上海地鐵之變,不僅體現在數據上。當地鐵上蓋“小城”接連拔地而起,為區域經濟引入源頭活水;當路網融入數字化基因,會思考的機器成為“最強輔助”;當最美車站驚艷亮相,帶來文化與美學體驗……
作為城市建設加速推進的參與者,地鐵已成為增強經濟活力、展現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
12條地鐵線路13次過江
2021年12月31日,上海地鐵14號線開通運營。“盼了9年!”市民梁先生住在封浜附近,以前要到13號線金運路站才能坐上地鐵,“現在家門口就是14號線封浜站,我到靜安寺上班可以節約近半個小時。”當日,上海地鐵全網運營里程達831公里,包括20條軌道交通線、508座車站。
四通八達的地鐵網,凝聚著建設者們的智慧與汗水。在上海建地鐵曾被外國專家稱為“豆腐里打洞”,核心技術一度依賴國外。建設者們銳意創新、不懈奮進,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為降低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建設者們試點采用多項軟土地層車站暗挖技術,并通過封閉式大棚等方式,讓工地“隱身”;通過技術攻關,被視為地鐵“大腦”與“神經中樞”的信號系統擁有了“中國心”,上海地鐵進入全自動駕駛時代;15號線吳中路站、上海南站站采用無柱拱頂車站設計,為上海地鐵首創。
如今,20條線路、508座車站可覆蓋上海絕大多數區域,與市內重要交通樞紐以及5個新城、臨港新片區、大虹橋等戰略重地相連,并可直通江蘇,輻射長三角。其中,12條地鐵線路13次過江,有利于浦江兩岸市民便捷通行,助力浦東高水平開放。
智慧車站一網統管
當路網規模日臻龐大,如何讓列車既跑得快,又跑得好?上海地鐵建設者們給出了答案。從2001年開始,上海地鐵就有意識地進行數據采集,近10年來更是加快了轉型進程,讓數字基因滲透到建設運營各個環節。
上海市軌道交通集控大樓網絡化運營平臺作為超級數據中心,下連全路網車站信息,采用云技術,實現“一網統管”;維保通號數字化運維平臺集在線監測、智能分析、運維指揮等功能于一體,覆蓋了絕大部分線路的通號系統,可通過大數據AI分析、調取數據案例庫等技術,實時掌握設備狀態,實現從“計劃修”向“狀態修”的轉變。
作為試點智慧車站,龍陽路站在BIM平臺搭建起仿真3D車站模型,小到監控攝像頭,大到出入口電梯,設備狀態均能實時顯示。一旦出現故障,平臺會及時預警,便于工作人員查看處置。
目前,上海地鐵已基本構建形成以地鐵云、高速數據通信網和大數據平臺為核心的全網數字化基礎設施,鏈接了一系列應用場景,初步實現智慧建設、智慧運維和智慧服務。
上蓋城市綜合體創造新增量
曾經的吳中路沿線由于缺少大型商場,不少市民只能跨區跑到古北或者徐家匯購物消費。隨著2017年申通地鐵首個上蓋項目——吳中路“萬象城”開業,周邊商業生態逐漸改變,愛琴海、萬科七寶等地標隨之而起。
在地鐵上加蓋商業綜合體,不僅可以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為城市創造出新增量,還能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改善區域生態。過去10年間,上海地鐵以“萬象城”為起點,上蓋開發從1.0版發展至3.0版,項目持續推進,業態逐步豐富。
位于虹橋商務區徐涇板塊的“天空之城”,在“萬象城”的基礎上新增了住宅業態,一經推出就受到消費者熱捧。位于閔行區的元江路站地鐵上蓋項目,新增了保障房、租賃房等新業態,構建更為豐富的城市綜合體。1號線蓮花路站上蓋項目首試不停運改造,實現地表地上復合利用。
地鐵作為承載城市發展的“第二空間”,更加注重溫度的營造。2013年開始,上海明確了“地鐵公共文化建設”的新追求,一個個最美車站相繼亮相。豫園站穹頂以“上海脈搏”為主題,蜿蜒的線條隨著燈光的變換,宛如層層海浪。當上千名乘客行走在站內,地鐵音樂角、文化長廊、大師展覽等帶來一場與藝術不經意的邂逅,讓原本單調枯燥的出行變得“可閱讀、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