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端的電動汽車產品已得到極大豐富極大發展,市場也基本激活,但整個行業仍未進入可脫離政策外力就能自行推進的成熟階段。
電動汽車使用體驗好壞,除了與產品性能有關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解決補能問題。經過十多年發展,電動汽車電池問題已解決的很不錯,三元電池也好,鐵鋰電池也罷,已有逐漸向理論能量極限靠攏的趨勢。但從現實情況看,電動汽車補能,仍處于就局部問題解決局部問題的狀態,致使技術上基本已無障礙的補能問題,遲遲打不開與電動汽車高速發展相適應的局面。
【資料圖】
充電設計邏輯 合理方便且成本低
目前,電動汽車補能方式主要有三種,即常規充電、換電、超充。理論上說,除超充外,常規充電和換電,技術都已相當成熟,大規模投入商用不存在技術問題。
充電是一項系統工程,單純的快充、慢充,都不能很好解決電動汽車充電問題。理想的常態是,慢充為主,快充為輔,慢充是常態,快充做應急,慢充滿充,快充淺充。根據早期計算模型,快充、慢充端口的比例,在電動汽車發展初期以3∶7甚至4∶6的比例布設比較現實,中期在2∶8左右更好,最終在1∶9甚至更懸殊的比例,才能普遍滿足電動汽車以充電方式補能。
反過來說,如果充電設施總量不斷增加,但快充、慢充端口的比例長時間拉不開,從某種角度看,則意味著電動汽車充電系統遲遲未成熟。
一言以蔽之,“充電不是充電的問題”!筆者基于合理邏輯,歸納出有關電動汽車充電系統的一些關鍵屬性和主要特征。
從充電底層邏輯看,無論是慢充還是快充,底層邏輯都是確定的。從運營屬性看,慢充系統不具運營屬性,快充系統運營屬性也較弱。從資產屬性看,慢充系統具有私人資產屬性,快充系統應該是一項公建設施。也就是說,慢充問題是一個非基礎設施問題,而快充問題是一個典型基礎設施問題。從充電場景看,慢充應該完全自助,而快充一定要由快充站提供服務。
從收費角度看,可概括表述為“用免費養收費,用慢充養快充”。具體講,二者除均需收取電費外,慢充服務費應該歸零,而快充不但應收取服務費,而且收費水平應高于當下。
從位置設置看,慢充系統應設置在用戶居住地,快充系統則應像加油站一樣在社會上分散設置。
從設置形式看,慢充系統應該以“樁”為單位進行設置,而快充系統必須以“站”為單位進行設置。
從布設者角度看,布設慢充系統以純市場化運營的公司為好,布設快充系統通過具有政府背景的電力公司實施更有優勢。
從適應性看,慢充系統適用于非運營類型的電動汽車,特別是私家車;快充系統對運營類型電動汽車的作用和意義略大。
還有不少人關心的燃油汽車占位問題,該怎么看?原則上說,電動汽車既不低燃油汽車一等,也不高燃油汽車一等,從公共資源公平使用角度講,在公共停車位設置充電設施,特別是慢充系統,本該合乎情理。但在很多城市,停車資源緊張是普遍存在的長期問題,電動汽車專用停車位空著,卻不讓燃油汽車停放,顯然也是浪費公共資源,難免滋生矛盾。之所以出現所謂燃油汽車占位問題,核心原因還是因為電動汽車充電問題沒解決好,與公共停車位充電的邏輯存在悖論。
此外,關于充電與主機廠的關系。充電是充電,造車是造車,在業務類型和市場時空上,充電與造車沒有強關聯性。市場專業細分是主流趨勢,主機廠的責任是造好車,充電是另一門生意,主機廠很難去做,非要做,造車業務可能也會受到拖累。當然,主機廠也可成立一家面向社會的充電公司,但這就不是主機廠做充電生意了,本質上還是充電公司做充電生意。
解決電動汽車充電問題,新建小區不是難點,老舊小區才是“主戰場”,只有老舊小區的充電問題得到解決,才意味著電動汽車充電問題最終得到解決。
厘清換電思路 發現制約發展的“死結”
早有研究給出結論——“換電”是解決電動汽車補能問題的一種不錯的思路,不過,用錯場景,也難發揮作用。
單純從技術角度看,采用換電方式為電動汽車補能,確實是一種有效手段。然而,換電是一項極為復雜的事情,不經過嚴謹系統地研究分析,很難發現影響換電效果全面發揮作用有“死結”。
電動汽車換電,既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系統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從場景分類看,最能發揮換電優勢的第一場景應該是城配電動物流車輛,第二場景或許才是電動出租汽車。私家車很難進入換電主要應用場景。
一些“死結”約束著電動汽車換電的適應性。有研究表明,電動汽車換電存在“四個空間約束”,即換電站的本體空間約束、社會空間約束、電力空間約束、技術一致性空間約束。
從中長期看,電力空間約束、技術一致性空間約束,可以看做“軟約束”。而本體空間約束、社會空間約束,眼下已成為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強約束”,隨著時間推移,這兩個“強約束”可能會越來越強。
有關電動汽車換電的問題,從以下幾個角度審視,可以理解更深入。
相對充電,換電成本相對更高。電動出租汽車換電,就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是單班運營,司機晚上在家充電,第二天就夠用了(北方冬季有點難),最多白天利用休息時間再快充一會兒。如果是雙班運營,看似方便的換電,實際上卻給交接班帶來一些不便并可能增加成本,主要是前后兩班的費用,沒辦法核算清楚。
關于電池的二次利用,理念確實不錯,但問題是在現實中存在太多“近乎不可能”。所謂電池二次利用,主要指向是儲能,但從電動汽車上淘汰下來的電池,與儲能要求的電池存在相當程度差異。比如,儲能需要高循環次數、長壽命的電池,但從電動汽車上淘汰下來的電池,大多剩余循環次數有限、壽命折減嚴重;另外,將從電動汽車上淘汰下來的電池拆包分解再利用,技術要求較復雜,成本也太高;而不拆包分解,將淘汰下來的電池整體集成用于儲能,一致性和安全性是更難解決的問題。
“換電+電池銀行”是一個被反復提及的概念。銀行是一個基于超級信用,依托極為有限的資本,采用高財務杠桿模式,憑借向不特定對象或同行同業聚集貨幣資產,通過對所聚集貨幣資產的運營,產生盈利的實體。而所謂的電池銀行,是一個信用嚴重不確定,資本消耗型,杠桿極度受限,通過自持電池資產運營,追求盈利的實體。銀行與電池銀行無論是本質上,還是表象上都天差地別,所謂電池銀行沒有半點銀行的屬性,完全是一個噱頭。
從所謂電池銀行的運營邏輯看,其本質應該是租賃。為減輕資本消耗,為降低財務杠桿、改進財務特征,最終為盡快擴大規模,將所謂電池銀行自持的電池資產證券化,通過讓渡電池資產未來產生的現金收益,將電池資產轉移出去,從自持變為他持,原則上說并沒什么不合理。
但問題是,所謂電池銀行,是一個建立在換電站基礎上的概念,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建立在換電站電池資產未來現金收益基礎上的概念。然而,換電站普遍盈利問題至今難以解決,電池未來現金收益難有保證,再加上資產證券化本身存在高風險,且一定會進一步增加成本,如果作為底層資產的電池現金收益沒有保證,這樣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誰來評級,誰來買單?換句話說,用高風險的電池資產,依托于不確定的現金收益,進行資產證券化設計,合理嗎,能持續嗎?
重塑發展邏輯 讓長續航“遷就”短出行
理論上說,電動汽車在短出行與長續航的“綜合合理性”上難以同時兼顧。
電動汽車發展早期,出于打造全新門類產品的需要,再加上補能設施確實跟不上,將電池續航里程越做越長,讓短出行“遷就”長續航,讓日常使用“遷就”偶爾使用,確有其道理和合理性。
隨著對電動汽車這個“新物種”認知的加深,更重要的是隨著補能設施完善,電動汽車發展進入中期之后,應該從早期的強技術驅動邏輯向強商業驅動邏輯回歸。屆時,續航里程相對較短的電動汽車或將成為主流,即電動汽車“主戰場”產品應該以短出行、相對短航駛里程的車型為主。這就是所謂的,“下半場”完善的補能設施對電動汽車產品的正反饋。
本質上說,電動汽車發展長續航有違其基本理論和邏輯。一是續航里程越長,電動汽車對補能的要求就越高,補能問題就越難解決,即使補能問題在技術上可解決,經濟上也未必劃算。二是一邊想盡一切辦法將電動汽車輕量化,一邊又把電池做的越來越大。電動汽車大規模發展,本質上講既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能源問題,續航里程越長的電動汽車,電池就越大,電池越大電動汽車就越重,既不符合輕量化要求,也會有悖能源問題初衷。三是電動汽車本就不具備長續航特性,硬要對標燃油汽車搞長續航,結果只能將行業引入死胡同。四是電動汽車長續航就是一個“回旋鏢”,發力越猛,反噬行業越嚴重。五是一邊在追求和強調補能必須方便,一邊又把續航里程越做越長,在補能方便的情況下續航里程還需要那么長嗎?六是明明知道在高倍率充電的情況下對電池有害,但又不遺余力地發展高倍率充電,當然,高倍率充電不是技術上不能解決的問題,但代價是什么,大規模普及經濟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悖論如此之多,會不會影響電動汽車行業發展,值得整個行業思考。
當然,短出行與長續航都有客觀需求,盡管長續航使用頻率較低,哪怕一年僅一次,也仍是必須面對的問題。解決這一低頻使用需求的辦法是,將電動汽車發展早期的產品邏輯進行“調換”,讓長續航“遷就”短出行,讓偶爾使用“遷就”日常使用。在補能設施基本完善的情況下,這樣的“遷就”并非不可能,起碼會比早期完全相反的“遷就”邏輯合理。
由上述分析可見,電動汽車這個“新物種”的主流產品,步入相對短續航、輕量化,以強日常出行使用為主,同時還能“遷就”偶爾的長續航,前提條件只能是在補能設施得到完善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換句話說,如果補能設施不完善、不合理,電動汽車產品極大概率只能走向不經濟,特別是與傳統燃油車相比“綜合合理性”很難有優勢,甚至會將電動汽車發展引到錯誤方向。
發展成熟的標志 二手電動汽車交易成為常態
電動汽車發展終有成熟的一天,但顯而易見不是眼下。其發展成熟的標志是什么?
從與傳統燃油汽車的關系看,應該是大幅度替代了燃油汽車(不是完全取代)。從購買情況看,應該是電動汽車置換傳統燃油汽車的情況普遍出現,至少是這個趨勢已出現,而不僅僅是體現在增量上。換句話說,再大的電動汽車增量,也不意味著電動汽車發展已經成熟。從二手車情況看,應該是二手電動汽車交易成為常態。
當前,電動汽車發展尚處早期階段,增量仍是主要部分,存量置換有限,甚至連存量置換這方面的數據都難找到。
那么,如何才能調動電動汽車存量置換市場?由于電動汽車在短出行與長續航“綜合合理性”上難以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所以在平衡用戶對這一“缺陷”的感受上,就需要付以用戶“抓手”。從經濟性或說從成本驅動角度看,全生命周期使用費用低于甚至是較大幅度低于傳統燃油車,才更合理才更有效。
如何確保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使用費用低于傳統燃油車?如前所作分析,唯有充分發揮好電動汽車的長板優勢,即解決好補能問題。其核心,還在于構建與電動汽車相適應的全新應用模式!
技術、產品、商業,是三個維度不同的問題。只有做到技術、產品、商業“三統一”,才意味著將一門生意做活,并可持續。電動汽車換電技術、產品都不錯,只是需要找準與其相適應的商業應用場景,如此,才能徹底打通整個電動汽車的良性發展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