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4年建設,國內首次大規模采用地鐵車站、橋梁、隧道一體化建設的黃木崗綜合交通樞紐工程,于近日正式通過驗收。該樞紐將于10月底與地鐵14號線同步投入運營。日前,記者走進了黃木崗樞紐工程現場,提前一睹這一超級交通工程的“芳容”。
黃木崗樞紐位于福田中心區,華富路、泥崗西路和筍崗西路五叉路口,是地鐵7、14、24三線換乘樞紐,地下三線交會、地上橋貫南北。樞紐永久橋和既有7號線改造工程分別為國內首座站橋合一大跨度鋼箱拱橋和當前國內最大體量既有線改造工程。
記者在這里看到,黃木崗樞紐共有4層地下空間,是一個集軌道交通、道路交通、地下公共空間于一體的城市交通綜合體。該樞紐利用“一橋一隧”的組織形式,優化了黃木崗片區的市政交通接駁,實現交通的快慢分離,釋放了大量地上空間,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該片區從前區域割裂、景觀差、缺乏慢行系統等一系列問題。
承建單位中國中鐵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黃木崗樞紐工程具有‘一緊、兩高、三難’的特點。‘一緊’,確保14號線如期開通,工期十分緊迫,在規定期限內完成了常規工期需要5年以上的工程建造任務。‘兩高’,施工工序銜接復雜、結構體系轉換頻繁,綜合難度高;在保障既有線正常運營下實施改造,安全風險高;‘三難’,工程體量大、多個國內首次、多次交通疏解和復雜地下管線遷改,且周邊高樓林立、交通繁忙,既要確保既有道路正常通行,又要保障市民正常生活。尤其,要在平均占地9萬平方米的場地內完成總建筑面積達19.4萬平方米的上下七層結構,施工組織難、協調難、技術難。”
黃木崗樞紐建筑理念中“綠色”理念尤為彰顯,在光照環境方面,以“從樹葉的空隙中傾瀉而下的陽光”為設計指引,結合14號線全線設計主題“陽光+”通過天窗、中庭引入自然光,將地下空間地上化,致力為市民營造悠然愜意的生活氛圍。記者觀察到,在樞紐核心區V型柱體系所營造出的大跨中庭,與帶狀天窗、下沉廣場、生態廊道和立體綠化等相結合,實現了“引景入城”,創新室內燈光系統,置身其中,仿佛日光照射,實現了地下空間地上生活化。
“投入運營后,市民可以通過黃木崗樞紐便捷的地下交通回廊,在樞紐周邊隨意切換體育、醫療、教育、商業辦公、生活等城市生活功能,實現都市生活再生。”該負責人表示。(首席記者 戴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