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湖北省武穴市秋風送爽,稻菽飄香。一條條漆黑油亮、循環暢通的“四好農村路”,如彩帶般穿行在阡陌山野之中,串連起滿眼的金色稻浪。
大法寺鎮崇山村二茂凹垸村民李必德在村部旁的候車亭笑容滿面地說:“以前路邊等車雨天一身濕,夏天曬層皮,如今有了候車亭,再也不怕大太陽和下雨下雪了,有時我們做完農活還可以在這兒歇歇腳、聊聊天,巴適得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按照湖北省交通運輸廳農村客運標準化候車亭建設要求,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建成的崇山候車亭,長約10米、寬3米,人字形屋頂上鋪排著鱗狀瓦片,兩端飛檐高高翹起,鏤空方格窗下一圈“美人靠”讓八根琥珀色立柱緊密相連。
崇山村村支部書記涂界兵興致勃勃地說,崇山村有千畝油菜基地,每年三四月間,油菜花海就會吸引大批游客來,小小村道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候車亭變身為農副特產宣傳欄,柑橘、紅薯、花生、梅干菜等地方特產和綠色農蔬,都被游客“一搶而空”。
“有了候車亭,不僅方便等車,油菜花節時我們賣油粑等生意很方便,一家四人每天可以賣1000多元。”上桂村村民桂水鳳借著油菜花帶來的“商氣”和“人氣”,小賺了一把。像桂水鳳一樣,公路沿線不少村民都共享這一年一度的“流量紅利”。
候車亭上搖曳的大紅燈籠,映照出了沿線村民紅火的小日子,也映照出“四好農村路”的發展變遷史。
大法寺鎮梅上線,起于梅均村,止于上桂村,沿線有5個村、20多個垸場,全長4.8公里,沿途7個候車亭,其中徽派建筑風格的梅均村候車亭極有特色,對稱式的人字屋頂,一片黛瓦白墻,亭內“飛來椅”環繞,方便村民候車、休閑。
69歲梅均村村民梅菊芳說:“原來公路不通時,我們進城要繞行,一路三回九轉,還要過橋。現在路修好了、橋改造了,客車開到了家門口,沿線還有候車亭、小景點,我們出門就像逛公園,大家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哇!”
近兩年,在武穴市交通運輸局支持下,大法寺鎮對所有農村公路進行提檔升級,一條條“四好農村路”通到了村組垸場、通到了田頭山間、通到了產業基地,同時完成了8座農村危橋改造,讓村民出行更通暢、更安全。
梅均村還建成了公路驛站、交通公廁、黨建公園,并對垸場道路進行了修復與刷黑,利用閑置空間,打造了多處公路文化帶、紅色文化點、法治教育基地,實現了“路在景中、景在路中”的完美融合。
53歲梅均村護路員梅秀雄開著灑水車清洗路面并給樹木澆水,他自豪地說:“路通了,產業也跟上了,村民心更齊了,我們村成了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武穴市美麗鄉村示范點。”
候車亭除了公布車輛信息、方便村民候車、宣傳愛路護路知識外,還圖文并茂地展示當地優秀村民的先進事跡,成為先進典型的宣教陣地,激勵更多村民學習先進,爭當楷模。
百姓有需求,交通快行動。武穴市交通運輸局把新建候車亭當作深化“四好農村路”創建的重要內容,堅持便捷、實用、美觀、經濟的原則,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基礎上,統籌謀劃、科學布局、精心設計,讓農村候車亭與山水田園有機融合,與群眾出行緊密結合,多方籌資,完成了97個農村候車亭建設,解決了群眾候車難題,提升了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
小小的農村候車亭,成了促進鄉村振興、服務群眾出行的的大事、要事。武穴市農村公路事業發展中心主任袁光勝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向上爭取項目,力爭全市候車亭建設實現全覆蓋。”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別具一格的武穴市97個候車亭,點綴了一條條“四好農村路”,連起了民心,串起了詩和遠方,成為了鄉村振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