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指引方向,帶來希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秋時節,從空中鳥瞰閩西大地,一條條風景優美、寬闊平坦的農村公路蜿蜒盤旋、縱橫交錯,宛若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
黨的十八大以來,龍巖市全力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龍巖市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2700公里,100%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65%建制村通雙車道,縣、鄉物流節點覆蓋率達100%,村級物流節點覆蓋率達81.2%,基本實現“鎮鎮通干線,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農村公路通達深度、覆蓋廣度、通暢程度、服務品質顯著提升。
再完善 農村公路網絡持續延伸
道路通,百業興。
8月31日,歷時6個多月施工的永定區龍潭鎮虞溪村至中心洋村硬化道路竣工通車。“原來通往龍潭鎮的公路要繞道,跑一趟要1個小時,現在只要20分鐘,太方便了!”山路變坦途,當地村民奔走相告。
中心洋,又稱“燈芯洋”,是革命基點村,位于龍潭鎮東南部,距離集鎮約30公里,地處龍巖新羅、永定和漳州南靖3縣(區)交界處。受地理條件限制,進出中心洋村必須繞道新羅區適中鎮,經由南靖縣梅林鎮再進入龍潭鎮中心洋界。彎曲的山路,不僅讓來往群眾繞得頭昏腦脹,也長期束縛中心洋村的發展。隨著新公路的建成通車,徹底改變了中心洋村交通相對閉塞的狀況。
十年來,龍巖市以“補短板、重示范、保安全、促發展”為目標,大力推進通鄉三級路、通建制村雙車道、通自然村硬化路建設,構建更加完善的農村公路路網。較2012年,全市農村公路總通車里程增加1940公里,等級公路比率達87.6%;累計投入145億元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建設改造農村公路2380公里,其中四級雙車道以上公路1600公里,完成危橋改造650座,實施農村生命安全防護6500公里,實施養護示范提升工程4500公里。
一條條“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盤活了農村地區的特色資源,帶動了當地的產業發展。
再提高農村公路管護持續提升
道路兩邊1200余面紅四軍軍旗迎風招展,香樟樹葉隨風搖曳,紅綠交相輝映,一排排燈柱上的黨徽和一塊塊傳播紅色文化的宣傳牌讓人眼前一亮,紅色元素與客家文化相結合的港灣式停靠車站特色鮮明……昨日,我們驅車從上杭舊縣出發,沿著縣道X632(白砂至舊縣段)行駛,一路上,風展紅旗如畫。
2019年7月,龍巖在全省第一個嘗試“吃螃蟹”——
龍巖市在全省率先創新縣道委托管養模式,在管理責任主體保持不變的基礎上,各縣(市、區)政府將縣道的管理、養護等工作委托龍巖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開展,并探索公路部門參與鄉、村道管養模式。該模式充分發揮公路部門養護隊伍專業、機械設備齊全、班站布局全面等優勢,開展縣道專業化、規范化和預防性養護,管養工作成效得到上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贏得社會各界好評。
十年來,龍巖市堅持長效管養,切實管好、護好農村公路。在全省率先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鄉村道專管員制度,建設農村公路管理信息綜合平臺“智慧路長”,全面增強縣、鄉、村三級的管理力量。全國首創農村公路災毀保險,成功破解農村公路災毀資金籌措難問題,并在全國推廣。
一個個開創性的改革試點,讓農村公路治理能力全面提升,農村公路管護水平全面提升,有力保障群眾出行。
再突破農村公路運輸持續優化
公交車開到家門口,是農村群眾對美好出行生活的向往。2018年,武平出臺了《武平縣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試點實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實行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根據實施方案,對完成改造的車輛,財政給予運營補助,票價按物價部門核定票價的50%執行。
“城鄉一體、服務均等、票價減半。”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惠及城鄉居民,乘車條件明顯改善,服務質量明顯提升,大大方便了群眾出行,使老百姓真正得實惠。
十年來,龍市持續聚焦“三農”,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不斷改善農村地區公交出行和農村物流運輸條件。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和試點農村客運公交化運營,打造高質量、低票價的農村客運。累計開通農村客運班線138條,運營農客車輛523輛,建成一級客運站3個、二級站5個,新改建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35個,一類港灣站31個,廣大群眾“抬腳上客車”的愿景正在逐步實現。整合交通運輸、供銷、郵政等資源,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正延伸覆蓋,武平“信息平臺+統一配送”農村物流服務模式,獲評全國首批農村物流服務品牌,末端運輸進一步打通,為農村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龍巖市堅持發展“農村公路+”模式,拓展農村公路附加值。結合龍巖市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紅色資源、旅游資源等,推動實施一批“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美麗農村示范路”“黨建引領示范路(點)”,充分發揮交通先行作用,助力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同時,創新開發農村公路管養公益性崗位,聘用時優先考慮脫貧戶,每人每年約增收1.5萬元,拓寬農村困難人員就業渠道,推動“農村公路+扶貧”有機結合。全市5個縣獲評“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上杭縣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武平縣、長汀縣、連城縣、新羅區獲評“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