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湖南石門維新鎮維峽公路的起始點前,彩旗飄揚,熱鬧非凡,一場沒有領導講話、沒有專家剪彩、沒有豪華排面的通車儀式正在這里熱鬧上演。
“下面有請群眾代表講話”,司儀也是群眾,扯著嗓門一聲吆喝,今年60多歲的覃老快步走上臨時搭起來的小舞臺前,從褲兜掏出早已準備好的講話稿,“我覃某沒有想到,日思夜想的油路鋪到了我的家門口”,覃老說完,眼里霧氣蒸騰,此時的臺上臺下,大伙兒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顏。這是一場特殊的通車儀式,主角就是不到10公里長的維峽通村公路兩旁4個村的村民們。
【資料圖】
群眾剪彩,群眾致辭,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村民們自發組織在一起搞了這場特殊的通車儀式?記者驅車行駛在維峽公路上,沿著九轉十八彎的峽峪河探尋老百姓心中的幸福密碼。
干群齊心修通“民心路”
“聽說屋門口的這條路要拓寬到五米五噠”“還是柏油路呢”“多半年就修得好”“剛好趕到臍橙上市”。今年年初,一則要修路的消息在維峽公路兩側4個村村民的朋友圈里炸開了鍋。
維峽公路起點為維新鎮集鎮,終點為峽峪河村,全長9.3公里,沿著峽峪河谷,深入到維新腹地。峽峪河兩岸及其周邊區域擁有獨具特色的綠色產業集群和紅色革命基因以及自然人文景觀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然而,多年來,因無村級集體收入,無力對道路整修拓寬,村民只能在自發修建的產業土路上進行生產生活,種植區主道不通,輔道簡陋,耕種還要靠肩挑背扛,生產和銷售出行不便,挫傷了村民種植的熱情。
當聽到要修路時,村民們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點燃了。“如果修路需要占用我的禾場和果園,我老盛不講二話,直接用,不用品補一分錢,堅決不扯皮。”今年65歲的老黨員盛孝連第一個站了出來。“只要是修路,毀幾棵橘子樹算什么”“我一家子出工又出力”。峽峪河村的屋場會上,大家熱情高漲,對修路這件事意見出奇的統一。
正是有了黨員干部的帶頭,村民們對修路時可能占用嗮坪桔園土地表現出了的格外的大度,原本村支兩委還擔心扯皮裹索的品補問題迎刃而解,看得出來,大家對修路的渴望。峽峪河村的支部書記盛星向記者介紹,“路修通后,為了感謝大家對修路的無償奉獻和支持,村支部給每一戶做過貢獻的家庭頒發了榮譽證書,獎勵了一支熱水瓶,大家都很高興,對證書愛不釋手,對這份榮譽特別珍惜。”
綠色產業引領“致富路”
初冬的維新,像一幅纖塵不染的水墨畫,維峽公路的兩側,成片成片的綠色果園里,金黃色的臍橙壓彎了枝頭,煞是可愛。
維新鎮地處湘西北山區腹地,依山傍水,高峽平湖,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得益于皂市水庫蓄水后造就的獨特仙陽湖盆地地形,形成了良好的盆地小氣候,溫度適宜、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極利臍橙果實糖分積累,是生產高品質臍橙的絕佳境地。
一直以來,維峽公路沿線的四個村,主打紐荷爾臍橙產業品牌,經過十幾年的精心培育,優質紐荷爾臍橙基地不斷擴大,僅峽峪河村就有1000多畝。“今年路拉通了,節約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臍橙的價格也有所回升,初步估計每斤的價格要漲2毛錢,我們村的臍橙增收空間在50萬元左右”盛星簡單的算了一筆賬。
中渡水村的覃政學今年60歲,一個人打理家中的16畝臍橙果園,還要幫助外省的客商收購臍橙,說起維峽公路的開通,老覃感慨萬千“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老覃的果園離得較遠,每到臍橙采摘時,要用三輪車送到隔壁重陽樹村的大車停放處裝車,很多外地收購臍橙的大車都不愿意到這里來,“而今可以直接開到我的果園邊上車了,你看多省事,成本降低了,價格也漲了,所以這條公路的拉通實在是民心所向,真正是我們四個村的致富路”
在維峽公路兩側,記者隨處可見成片的湘蓮種植基地,在維新,湘蓮又有一個非常雅致的名字叫仙陽珍蓮,目前整個維新鎮共建設湘蓮種植田塊2500畝,涉及全鎮16個村居。全鎮產值可達600多萬元。
維新鎮后續還將重點發展荷花觀光旅游,建設荷花園觀光游步道、觀景平臺等,積極打造“一園一帶一區”格局,即仙陽湖荷花生態觀光園區、觀光園區綠化休閑背景帶、荷花生態農業經濟產業區,盡可能將荷花產業與維新鎮現有農業產業相結合,做到互補互用,實現農業生產與旅游產業的有機結合和農業綜合收入的最大化。
“每年夏天,來我們村摘蓮蓬、賞荷花的游客絡繹不絕。湘蓮產業的發展帶來的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升級,為鄉村振興做出了卓越貢獻。”仙陽湖村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年來,維新鎮黨委、政府不斷鞏固維新“臍橙之鄉”的主導產業地位,形成了享譽全國的2.6萬畝優質紐荷爾臍橙基地,渡水臍橙以其優良的品質遠銷海外,去年臍橙價格達到了2.5元每斤,創歷史新高。同時,致力發展茶葉、無患子、巖蛙、板栗、油茶等其他產業。臍橙產業上,以現有渡水萬畝臍橙基地為龍頭,進一步拓展種植面積,爭取成為武陵山片區最大基地之一,茶葉產業上,以八佛山有機茶園為龍頭,向觀峰山、嚴家山廣泛輻射,逐步形成維新特色的高海拔有機茶園產業基地。
來到維新,不得不探訪峽峪河谷,峽峪河是渡水的上游河段,系皂市水庫渫水支流,位于石門縣維新鎮、太平鎮和雁池鄉三地交界處,即太清山西南支脈大同山主峰鳳凰尖西側。由維新鎮上坪村峽口潭處進入峽峪河,向西行至金雞觀石壁下,再折向北至九渡河羅家垱止,全程長約7.5公里且為無人區,周邊無任何污染源頭。峽內高山對峙,一水中流,鷹鷂孤飛,人煙杳無。峽峪河谷內有帶傳奇色彩的大自然溶洞,山上有綠樹成蔭的灌木林、筆直高聳的松柏林和世界上目前已經發現的最大野生臘梅群落。
記者一路前行,一邊走訪,深深地沉醉在峽峪河兩岸的綠水青山中......
紅色基因筑牢“小康路”
紅色是維新最亮的底色,這里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有春秋戰國遺址古城堤,有賀龍和任弼時的紅二軍、紅六軍會師地重陽樹村。漫步在重陽古樹紅色廣場,你會被這里的紅色底蘊深深感染。
1935年8月至11月,紅二、六軍團曾在此地駐扎休整,留有紅軍司令部、賀龍溫泉池、賀龍釣魚臺等紅色遺跡。在這片紅色熱土上,報名參加紅軍者多達1000多人。 1935年11月中旬,紅二、六軍團從渡水戰略轉移至湖南桑植劉家坪,11月19日,開始偉大長征。
重陽古樹位于維新鎮重陽樹社區,樹高25米,胸徑8.5米,經林業部門檢測樹齡達1700余年。樹居大興下坪中心,正對峽峪河大峽谷谷口,為本地風水文脈忠孝之承載。因本地無此樹種,故傳樹種是經峽峪河地下溶洞由四川流來,又傳系盛氏先祖所植。
峽峪河紅軍水磨坊坐落于峽峪河谷出口處,始建于1935年,由當時在此駐扎休整的紅二、六軍團所建,方便紅軍和群眾進行糧食谷物加工。
上世紀七十年代,由原上坪大隊進行修繕,安裝了水輪泵、碾米機等機械設備,并利用發電解決本村照明問題。2017年,維新鎮人民政府對其進行了二次修繕。現此水磨坊仍可供周邊居民使用。2019年11月15日,維新鳳凰詩歌村正式掛牌于此,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院士親自為“鳳凰詩歌村”題寫匾額。
厚重的紅色基因造就了維新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按照縣委的部署,以強園區、強城鎮、強民生、強生態、鄉村振興戰略為發展路徑,真抓實干,一心為民,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民心路”“致富路”“小康路”,才能讓老百姓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闊。維新鎮黨委書記譚斌斌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
采訪結束,回望維新,對道路的執著,對紅色的敬仰,對綠色的堅守,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許就是峽峪河畔人民的幸福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