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頻發多發的地質災害,給四川交通建設帶來重重挑戰,全省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歷程是交通人探索交通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過程。近年來,四川以高原山區公路建設創新和提升交通防災減災體系韌性兩項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為抓手,進一步加大探索力度,讓路網體系在日益完善的基礎上,更加高效、耐用、安全,在通達的前提下追求便捷,讓山區群眾共享交通運輸發展成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探索高原山區普通國省道“高速化”
四川高原山區地貌占全省面積的三分之二,公路建設難度大,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高原山區公路建設標準。
目前,四川正依托548國道色達色柯鎮至翁達鎮段,研究探索高原山區公路建設的新形態。該公路全線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境內,是色達縣城對外交通量最大的主通道,由于公路的承載能力已遠不能滿足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提速迫在眉睫。
該公路由四川省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勘察設計,嘗試建立時速60至80公里的高原山區普通國省道“高速化”技術體系,重點研究通行快速化、運行安全化、指標均衡化、服務品質化和管理標準化等“高速化”措施。
據四川省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建成后,全線運行時速接近70公里,部分路段時速達到80公里,并通過繞避場鎮、設置專用牧道和橋隧結構物緩解路側交通干擾,減少地質災害影響,提升公路安全性能。在投資效益方面,該公路能以高速公路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的投入,形成接近高速公路的行車體驗和服務水平。
以雅安至葉城高速公路康定至新都橋段和434省道雅加埂隧道新建工程“打捆”招商為依托,四川交通積極探索形成科學合理的高原山區高速公路項目招商模式。“通過‘打捆’招標,靈活運用中央財政補助、地方補助、地方優勢資源和優惠政策等工具,提升項目綜合效益,實現高速公路投資反哺普通公路建設,優化路網布局,帶動欠發達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們探索山區公路多元化可持續投融資模式的一種全新嘗試。”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外經外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還依托康定市塔公鎮至甲基卡鋰輝石礦縣道,探索形成高原山區普通公路利用沿線服務產業(礦區)反哺公路養護的長效投入機制。
應急救援力量調度可視化
以安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交通防災減災體系韌性試點任務也在加快推進,交通應急搶險各項工作日益高效。今年“9·5”瀘定地震發生后,交通隊伍是除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外第一個到達現場的行業救援力量,并首次應用動力舟橋搭建移動船運送大型機械設備,開辟水上搶險通道。響應迅速、行動高效,得益于持續完備的應急救援體系和不斷提升的防災救災能力。
四川交通修訂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軌道交通等應急預案,制定暴雨洪澇、特大地震、多災疊加等專項預案,并常態化開展演練,基本實現應急狀態下無需通知自動到廳集結、自動前出一線、自動領受指令、自動排查災損;強化協同聯動,省、市、縣三級交通運輸抗震救災指揮部整合為聯合指揮部,實現了扁平化指揮;創新提出以柔性網、明棚洞為主的長效防災減災技術,研發2000KJ級裝配式鋼箱棚洞,為路基、隧道洞口高位崩塌落石地質災害的防護提供關鍵支撐。
四川交通還加強信息化技術運用,依托四川省交通運行監測與應急指揮系統(二期),初步實現應急救援物資力量分布情況數字化、調度動用可視化,應急狀態下可快速精準為決策提供實時數據支撐。
一支堅強的應急救援鐵軍是四川交通積極應對各項自然災害的底氣。四川依托蜀道集團、華川集團組建了西部地區第一支500人規模的省級交通常備應急搶險突擊隊,指導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組建公路水路應急救援隊伍179支、人員2.63萬人;加快推進“5+8+N”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即5個國家級公路水路應急儲備中心、8個省級交通應急保障中心、N個市縣級物資儲備庫或水上交通應急救助點。
目前,四川省級層面常備快速應急橋、大型工程機械、應急通信偵測裝備等專業化搶險機具設備155臺(套),全省各級交通運輸部門常備公路搶險機具和水路應急船(艇)4500余臺(套、艘),儲備應急客車5501輛、貨車6606輛、船舶1191艘,確保在重大自然災害下打有準備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