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月18日,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二期項目(鯉魚池至后堡)正式開通試運營。其中,中鐵廣州工程局承建的曾家巖車站是國內首個與跨江大橋結合設置,建在特大鋼桁梁橋上的軌道交通車站。
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二期(鯉魚池至后堡)線路全長6公里,呈南北走向,起于10號線一期鯉魚池站,止于后堡站,共設車站4座,包括曾家巖站、大禮堂站、七星崗站、后堡站,其中曾家巖站與軌道交通2號線換乘,七星崗站與軌道交通1號線換乘。
中鐵廣州局承建的重慶軌道交通10號線二期曾家巖站,位于嘉陵江曾家巖大橋南岸側,長150米、寬27.4米,設有4個出入口和3個安全出口,建筑面積約13220平方米。車站分站臺層、換乘平臺和設備用房三部分,其中站臺層建于嘉陵江曾家巖大橋上,換乘平臺全長70米,為重約2200噸的兩層大跨度鋼框架結構鋼平臺,鋪裝在大橋橋墩和嘉濱路兩側墩柱上。乘客通過上下樓扶梯便可在3分鐘內實現2號線與10號線的換乘。
中鐵廣州工程局項目負責人程振年介紹,建設過程中,曾家巖站其中40米需跨越正在運營的2號線,如何將2200噸的整體鋼結構平臺,跨越2號線軌行區進行架設,是整個工程的技術難點。為解決施工作業空間狹小、作業時間短、風險難度高等諸多困難,項目部采用了“步履式頂推施工”的工藝進行安裝。該工藝通過步履式頂推機的縱橫向液壓千斤頂等設施設備,實現對換乘平臺鋼結構的縱橫向移動,即換乘平臺的鋼結構分塊先在拼裝區域完成拼裝后,再采用液壓滑移施工技術和步履頂推技術,將鋼結構整體頂推至2號線軌道梁的上方。與此同時,讓鋼結構平臺在跨越2號線時保持平衡也顯得尤為關鍵。對此,項目部邀請專業團隊建立BIM結構模型,提前預估施工過程中各個階段鋼梁的受力情況及所需配重,并進行多次施工工況的模擬和驗算,最終順利完成施工安裝。
在整個10號線二期項目兩站兩區間(大禮堂站、曾家巖站、曾家巖站—大禮堂站—七星崗站區間)施工過程中,中鐵廣州工程局還運用智慧工地系統、高空噴淋系統,采取搭設鋼結構彩鋼棚架一體化全封閉施工、新型空氣質量在線監測系統實時動態監測,確保現場施工綠色環保。同時,運用BIM技術,創新并運用狹小空間新建與既有線地鐵高架車站改造施工技術、淺埋雙線地鐵隧道下穿斜坡面舊宅居民樓暗挖施工技術、仰斜巖面砂卵石回填地層淺埋地鐵隧道下穿老舊居民樓暗挖施工技術、既有上下層地鐵站臺間新建換乘鋼平臺施工等技術,成功解決了大禮堂站基坑無內支撐且邊緣距離住宅小區最近約2.2米難題、區間蓋挖交通導改施工難題、區間暗挖段隧道下穿部位隧道拱頂距人民村8號樓、20號樓住宅樁基礎底最小距離僅有3.3米難題,以及曾家巖站換乘鋼平臺施工作業面需跨越既有運營的輕軌2號線及嘉陵江濱江路等難題。該項目先后獲得國家公路工法2項,授權專利8項。
重慶軌道交通交通10號線二期建成后,與軌道交通10號線一期工程貫通運營,形成了串聯兩江新區、渝北區、江北區、渝中區、南岸區的南北骨干道路,有效分流了重慶軌道3號線南北向客流,進一步緩解了江北、南岸與渝中半島之間的跨江交通壓力,對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格局、改善主城區交通通行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