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峽平湖,江風拂面,萬州的夜色和夢幻燈火,倒映在恒太河的波光中。在三峽庫區,群山聳立之中,悠悠江水之上,由中交四航局萬州恒太河大橋項目部承建的恒太河大橋,就矗立在長江與恒太河的交接處。恒太河項目部正在全力推進大橋最后三個懸澆節段的施工。
作為重慶市萬州區萬一中至駙馬片區綜合整治工程中的重點橋梁項目,全長540米的恒太河大橋進展順利,預計今年5月可實現主橋合攏。恒太河大橋跨越長江支流,位于山峽庫區、重慶萬州這樣特殊區域位置,受庫區的水位影響,不僅工期緊張,整體的施工難度也很大,項目建設者們日以夜繼、堅持奮戰在施工前線,嚴格落實“高標準、嚴要求、真落實”方針,保證各項工程按期順利完成。
“安全衛士”保障最大承載菱形掛籃安裝
(資料圖)
“要說我們項目部的‘明星’,非這套智能掛籃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莫屬,”恒太河大橋項目總工馬存驥自豪地介紹道,“它可以實時監控現場畫面,管理人員能遠程作業,準確判斷現場的環境狀況、掛籃各桿件內力情況和其他風險因素。”
上線9個月以來,這套國內首次開發的全過程智能掛籃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作為項目部忠心的“安全衛士”,實時監控著施工現場的一舉一動。
恒太河大橋是梁拱組合式市政橋梁,采用先梁后拱施工,項目設計結構形式復雜,且在同類橋梁中為全國最重懸澆梁段。為克服施工難點,項目部成立了恒太河大橋掛籃研發小組,根據橋梁的結構類型特點,自主研發設計了一套承載能力達900噸用于解決多箱室超重主梁節段懸澆施工的掛籃。
用數字化手段,為項目掛籃懸澆施工保駕護航。由于掛籃施工涉及移籃、懸澆等多個危險性較大的施工工序,項目部通過全過程智能掛籃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實現智能化自動監控,精細化掌握掛籃在各工況的內力變形情況,保障移籃同步性和懸澆施工安全是項目部精細化管理。
系統數據的來源,是安裝在大橋上的66個監測點位。通過這些點位采集的數據傳輸回主監控平臺,管理人員可通過監控平臺及時進行施工狀態調整,還可以在平臺上建立BIM模型,隨時顯示掛籃的受力、位移、傾斜情況。在監測數據超出預警值時,系統會發出報警,并通過信息化傳輸,將報警信息遠程傳輸至項目管理人員,以達到現場能及時掌握報警信息,并立即進行現場處置的功能。
掛籃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的成功研發和上線,是恒太河大橋項目采取科技化手段進行安全生產管理的一次創新,也是對懸澆掛籃安全質量高水平管理的一次進化,既豐富了項目掛籃施工數字化監控方面的經驗,也極大地提高了項目部的安全管理水平。
墩長帶頭引領最熱學習風氣走進項目
冬日的嚴寒里,站在恒太河大橋的鋼棧橋上,矗立在長江上的高高的橋墩,與橋下蕩漾的碧水交相輝映,形成了冬日工地上特有的景觀。身為項目的安全總監,袁成無暇欣賞這番美景,正忙著和墩長們交代工作:“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每一道工序的風險源辨識。”
節前生產忙,把好安全關。為確保冬季生產施工的安全運轉,項目部細化節點目標,梳理項目難點,重點推進關鍵工序的施工,嚴格落實墩長責任制,及時解決現場各類問題,搶抓春節前施工的黃金期。
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心,確保安全絕對可控。遇到問題時,掛籃可視化安全監控系統會主動預警,并報送到主監控平臺上,技術團隊與現場負責人員可及時研究解決制約工序的難點堵點問題,開展專項攻堅,大家同心同力,出色地完成工序計劃。
“我們也希望墩長們互相多交流,彼此激勵學習。”袁成表示。打造“學習型”團隊和組織,是恒太河大橋項目部保持高質量發展的秘訣之一。進場以來,項目部圍繞打造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的建設工作,對標學習系統內外先進經驗做法,定期開展橋梁施工技術、安全、質量管理觀摩交流會,總結項目部在施工管理過程中的技術、安全、質量等工作經驗,并與中交四航局萬州各項目部進行機電、質檢、工程等部門內業資料的分享與探討,暢通總部、基層雙向“輸出”渠道,著力提升“學習型”基層的寬度和深度。
恒太河大橋是萬利高速與萬州城區快速連接的交通運輸通道,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自然、文化資源整合,助力萬州改善人居環境、形成獨具魅力的濱水宜居區域,為后續打造文化旅游休閑產業、構建“一區一樞紐兩中心”和提升萬州區位價值提供有力支撐。接下來,項目部將繼續全面推進施工標準化建設,嚴格把控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朝著今年主橋合攏的節點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