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月23日,由鐵四院主持,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深圳地鐵等15家單位共同完成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順利結題,標志著我國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技術取得新突破。
近年來,我國地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地下工程建設規模和建設速度第一大國。截至2022年底,我國地鐵運營里程已達8013公里,車站建成數量突破5000座。其中,地下區間長度、地下車站數量占比預計超過90%。面對規模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復雜的城市地下空間,如何實現地下空間故障及災害精準預測和提前預警,依然是世界級難題。
該課題圍繞“感知、決策、管控”三方面,研發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的技術—裝備—系統—平臺—機制—標準,并進行3類集成性工程應用示范,可實現6種災害情境 20 種事件的風險測度、實時監測、智能巡檢、綜合評估、超前預警、實時告警、科學決策和應急調度,緩解了地下空間災害“不可知、不可見、不可預測”困局,解決了災害“難發現、易擴大、難防控”的痛點。
課題組研發了6種實時監測設備、4種巡檢機器人、多個智能診斷平臺,可自動識別 9 種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營病害,實現覆蓋土建本體、設備系統的全生命周期病害風險健康預測。系統多維判斷設備故障預警精度≥90%,變形、入侵識別精度≥90%,全息感知響應時間≤1秒,填補了地下重大災害感知和防控的空白,補齊了軌道交通防災體系短板。
目前,研究成果在深圳地鐵車公廟站、重慶地下綜合管廊、南京地鐵S7號線等項目中進行了推廣應用,推動了物聯網與智慧城市“三融五跨”共享,助力我國城市地下基礎設施綜合監測技術整體水平處于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