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度地圖聯合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交通大數據研究中心、賽文交通網、百度智能云等,發布《2022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簡稱《報告》)?!秷蟾妗穱@交通強國建設的“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五個高質量發展要求,首次發布了信控路口通行延誤時間、1小時內通勤比重、綠色通勤指數等指標,進一步為智能交通建設與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秷蟾妗凤@示,2022年,百城中超八成城市通勤高峰交通擁堵指數同比2021年下降,近九成城市1小時內通勤比重大于90%,北上廣深在百城中綠色通勤指數最高,同時也是新能源找樁搜索高熱度城市。
【資料圖】
超八成城市通勤高峰擁堵改善
對于城市居民來說,通勤交通狀況關乎民眾出行效率與幸福感。2022年,百城中超八成城市的通勤高峰交通擁堵指數同比2021年下降,平均降幅為5.62%,貴陽居降幅榜榜首,降幅達16.91%。其中,北京、重慶等首次進入降幅榜Top10。百度地圖近年來持續通過科技,賦能各地交通緩堵保暢。例如,百度地圖目前整聯合各地交管部門推動導航智能紅綠燈倒計時功能上線,持續提升用戶駕車出行體驗,提升路口通行效率。截至目前,百度地圖紅綠燈倒計時功能支持全國近3000個城市、區縣,日均服務量已突破2億人次。
在百城通勤高峰較平峰的擁堵指數差異榜單中,北京、武漢、南京、濟南、重慶、青島等躋身TOP10城市,其中,除了北京、重慶,其他城市均處于平峰擁堵榜TOP10之外,說明這些城市通勤高峰的交通有較大改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地圖首發了信控路口通行延誤時間,側重評估城市路網的重要節點“信號控制路口”的通行效率,報告顯示,2022年后三季度,重慶、北京、上海、杭州、長春、廣州、西安、沈陽等城市通勤高峰信控路口通行延誤時間大于40秒。
近九成城市1小時內通勤比重大于90%
通勤時耗是居民上下班出行直觀感受和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城市空間輻射范圍、交通便捷程度的重要指標。從百度地圖百城通勤大數據看,近九成城市1小時內通勤比重大于90%,其中衡水、拉薩、臺州位列該榜單前三。
百城單程平均通勤時耗榜中,北京、重慶、天津、廣州等城市上榜TOP10,平均耗時均超過35分鐘,北京位居榜首,平均時長達42.8分鐘。整體上,TOP10城市的通勤時耗和2021年相比都有所下降,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的通勤時耗降幅大于10%。針對停車難,百度地圖首創了跨空間一體化車位級導航,能夠幫地圖用戶一鍵導航至距離目的地最近的空閑停車位,減少找車位時間,目前已經落地全國20余個城市。
高快速路安全風險指數在Q2、Q3呈微幅上升趨勢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高快速路的安全風險指數在Q2、Q3呈微幅上升趨勢、Q4保持穩定,省份級高快速路安全風險較高的三個省份為青海、內蒙古、貴州。
在“三急一超”四類危險駕駛行為安全風險變化趨勢中,超速呈增長趨勢,全年中9月風險最大,而急轉彎則呈下降趨勢,全年中4月風險最大。
為了幫助更多用戶安全出行,百度地圖北斗“真”車道級導航目前已在全國高快速路和13個城市落地,日均事故車道預警引導服務量突破1000萬人次,能夠幫每個用戶至少避免1次交通安全風險,實時精準護航回家。
“3510出行”引領新風尚
出行方式中,使用非機動化方式出行的是綠色出行,包括公共交通、步行和騎行等?!秷蟾妗肥状伟l布了2022年百城綠色通勤指數,北京、深圳、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綠色通勤指數較高。
綠色出行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鑰匙,“3510出行”(即3公里步行、5公里騎車、10公里公交、遠距離綠色駕駛的綠色出行理念)引領的不僅是出行方式,更是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以及未來城市管理和建設的理念?;诎俣鹊貓D百城綠色出行路線規劃數據,3公里內出行中步行出行意愿TOP3城市分別是烏魯木齊、西寧、宜賓;5公里內出行中騎行出行意愿TOP3城市是淮安、濟寧、海口;10公里內出行中公交出行意愿TOP3城市分別是長春、哈爾濱、深圳。
在公共交通方面,市民在城市地面公交候車時間,成為反映城市地面公交服務便捷性和高效性的重要指標。36個重點城市中主城區通勤高峰的地面公交平均候車時間較短的城市為深圳、青島、合肥,候車時間小于10分鐘的比例TOP3城市分別為深圳、合肥、成都。
2022年,新能源出行漸熱,百城新能源找樁熱度排名前五分別是上海、廣州、深圳、北京、東莞,公眾對新能源自駕出行的意愿強烈,充電樁等城市新基建正在加快推進?!秷蟾妗芬诧@示,贛州、廣州、呼和浩特等城市的新能源出行充電站服務指數較高,意味著該城市的充電站供給較為充分,充電更加便利。
據悉,百度地圖已覆蓋全國100萬新能源充電樁,今年春節期間,百度地圖新能源用戶找樁充電日均高達50萬次,導航里程單日峰值超1億公里,充電補能需求旺盛,排隊充電成為常態。
數字化時代,數據作為重要生產要素連接著城市發展與交通建設。百度地圖將持續在AI與大數據技術方向加大投入,通過大數據洞察交通發展變化與公眾交通出行,用科技助力交通數字化轉型及智能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