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節期間,首期《傳感中國——分秒為計守護回家路》節目在央視播出,報道了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四川公路設計院)自主研發的工程結構智能監測云平臺應用于雅康高速公路跨大渡河興康特大橋,守護群眾安全出行。這是四川公路設計院拓展數字業務取得的一項典型成果。
近年來,四川公路設計院堅持創新驅動、數字賦能,著力推進業務數字化、數字業務化,先后主持或參與省部級數字化科研項目13項,主編標準指南14部,獲得授權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等核心知識產權近100項,獲得數字化相關獎項27個。2021年,斬獲buildingSMART國際大獎,這是國內高速公路BIM項目首次奪得全球BIM領域最高獎項。
(資料圖)
智能監測云平臺大顯身手
四川公路設計院自主研發工程結構智能監測云平臺實現了對橋梁、隧道、邊坡及房建工程的全天候監測預警和分析評估,有效解決了預警評估準確率低、監測系統與管養決策脫節等問題,為工程結構物的全生命期、全天候集群化監測預警需求提供了一站式解決方案,初步建立監測預警和決策響應聯動機制,實現“單橋系統+省級平臺”兩級架構的互通互聯。
目前,工程結構智能監測云平臺已成功應用于雅西、雅康等10多條高速公路,以及四川省眉山市、攀枝花市等地的普通公路上百處橋梁、隧道、高危邊坡結構健康與安全風險監測項目。經工程實踐檢驗,其安全預警準確率超過80%,多次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2020年9月20日,雅西高速姚河壩1號大橋路段突發高位塌方,造成高速公路和橋下國道同時中斷。四川公路設計院快速部署應急監測系統,為現場搶險施工作業提供安全保障,僅用6天就實現了右幅橋梁恢復重建和雙向通車。
多層次軟件體系初見成效
守正創新,篤行致遠。作為一個聚焦應用場景的三級平臺軟件,工程結構智能監測云平臺是四川公路設計院以科技賦能發展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四川公路設計院加快發展BIM、GIS等技術,依托自主研發的BIM+GIS+IOT數字化信息基礎平臺這一數據底座進行“梯級開發”,研發了建管平臺、養護平臺等二級軟件平臺,以及工程結構智能監測、橋隧數字化協同檢測、工程數智化檔案管理和工程信息化質量管理等三級應用平臺,均已初見成效。
以橋梁數字化協同檢測平臺為例,系統內置公路橋梁檢測標準規范,可數字化采集管理橋梁檢測信息,實現橋檢成果的數字化交付和橋梁定檢工作智能化、標準化,已應用于40多條高速公路的6000余座橋梁定檢工作中。以設計數據標準化、協同化和建設養護數字化、智能化為目標研發的生產協同、全周期傳遞、數字資產應用等系列關鍵技術,已在沿江、成綿擴容等在建高速和雅西高速等高速項目中深度應用,取得重大經濟效益。
為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四川公路設計院還研發了數字化生產平臺,包括數據協同工作系統(CCDS)、災害調查系統、道路三維設計系統等多層級、多模式、多類型、多服務的自主可控工程軟件,有效解決了公路工程總體設計、結構計算、制圖算量過程中的難點痛點,持續輔助提升四川交通數字化建設管理水平。災害調查系統應用于2021年瀘縣及2022年蘆山、馬爾康、瀘定地震等4次地震應急搶險中,實現前后方信息實時互聯互通,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搶通保通方案質量。測繪地理信息云平臺,有效解決海量地理信息數據的存儲、管理、應用難題,實現地理信息數據的數字化管理。環保生態云平臺有效解決了環保選線、棄渣場選址、施工現場環保風險管控等難以快速研判的問題,實現傳統環水保咨詢業務的數字化轉型。
硬件產品研發成果豐碩
結構監測、智慧感知數據的安全傳遞和高效使用需要軟硬件產品配套使用。四川公路設計院同步研發了一系列硬件產品,其中包括基于LoRa等不同傳輸協議的網關、探傷機器人、傾角計等多類監測傳感硬件,已在四川省內多個高速公路項目安裝并投入使用,在大幅減少安裝運維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時,能更加全面掌控數據安全,靈活挖掘數據價值和創新驅動潛能。以LoRa無線智能傳感組網設備為例,相比傳統有線傳感設備,具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優勢,已應用于蜀道集團長大橋梁監測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