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驚蟄過后,三湘大地逐漸回暖。在官新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馬路口資水特大橋的施工現場,40余名施工和管理人員、數臺機械設備正在進行主橋橋面板架設作業。俯瞰橋下資江,一艘小船載著三位“乘客”——兩臺混凝土罐車和一臺石料車,朝著大橋徐徐駛來。
“水陸聯運是該橋的施工常態,施工面臨的最大難點,莫過于水上運力。”第七合同段副總工梁易鵬表示,由于馬路口資水特大橋位于雪峰湖國家濕地公園,受柘溪大壩影響,不能用千噸級船舶大批量運送建材。
馬路口資水特大橋全長1187米,是官新高速公路重點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湖南省跨度最長的鋼混組合梁斜拉橋,主橋預計7月底合龍。梁易鵬用腳點了點地:“我們現在看到的橋面,正常的施工環境下,可以將鋼梁先預制拼裝好,然后用船運送到大橋施工現場整體吊裝。但在這里,問題不在吊裝,而在運送。預拼好的成品如果尺寸及重量過大,船只無法裝納,反而無法通過水運到現場。”
在此情況下,項目部轉變策略,對大橋上部結構采用現場散拼工藝。對于一節鋼混組合梁而言,僅需船舶運送分段好的鋼梁和預制好的橋面板,像分塊的“積木”一樣運達現場。第七合同段共配備了兩艘貨運船舶,僅靠這“哥倆”,建設者們用“拼積木”的方式,將任務化繁為簡。
距馬路口資水特大橋約2公里的第八合同段黃沙界隧道,是官新高速公路的另一個控制性工程。洞口外,一位工作人員嫻熟地操作著電腦,屏幕上顯示著幾張隧道內的照片,照片一側附帶著幾組分析數據。“這是前線工人十來秒前在隧道里拍的照片。”工作人員指著屏幕說,“我們通過前方拍照并上傳系統,后臺將二維圖像轉變為三維數據,并生成效果圖,能夠更好地指導隧道掘進工作。”
黃沙界隧道隧址區內發育11條斷層破碎帶,地質構造復雜,局部存在涌水、突水等情況。“隧道施工最怕地質條件復雜。”項目技術負責人楊杰說,經反復研究和試驗,技術人員通過超前探測地質、長短錨桿和超前小導管結合等方式,使破碎帶巖體提前得到了有效控制。
官(莊)新(化)高速公路是呼(和浩特)北(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主線全長近77公里。作為今年湖南通車項目之一,截至2月底,官新高速公路橋梁工程完成93%,隧道工程完成97.2%,路面底基層施工已完成30%。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