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湖北,草長鶯飛,繁花綻放。在446省道十堰槐葉線五零廠至三岔河段,一群身著橘紅色防護背心的養護工人正在清理邊溝、修剪樹枝、撿拾垃圾,胸前的黨徽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閃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此前,貨車司機朱澤貴發現446省道槐葉線部分路段邊溝存在零星白色垃圾,便撥通了十堰市城區公路管理局的熱線電話。接到來電后,十堰城區公路部門立即派出20余名黨員奔赴養護一線,及時解決問題。
“只有讓群眾真正參與進來,黨員干部切實頂上去,養護部門認真抓落實,才能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發展格局,切實打造公路養護提質樣板路。”十堰市城區公路管理局負責人杜達明說。
解決橋頭“跳車”問題
近期,十堰市城區公路管理局的24小時值班電話響個不停,不少司機反映,446省道鼓廟橋存在橋頭“跳車”問題。
該局養護科的劉偉看到記錄日志后,第一時間帶領養護人員勘察現場。他發現,在橋梁與路基的交會處由于橋臺與路堤的沉降不一致,橋頭出現了錯臺,致使車輛行駛過程中產生跳躍現象。
“我認為養護工作應該大力采用新技術,實現處置速度快、工藝強度高、養護成本低,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常態化養護難點。”十堰市城區公路管理局總工程師馬文亮說。
說干就干。劉偉和同事們創新采用粗粒式廠拌泡沫瀝青冷再生技術,循環利用銑刨廢舊路面材料,把路“接順”來調整坡度高差,并指定專人進行后續保養。此種新技術也在全市各公路養護站推廣,并制作成《公路養護手冊》,成為一線養護工的護路“寶典”。
聽建議造綠成景
“城區公路局可沒少為百姓做實事,他們免費為我家花壇進行了改造升級。”十堰市茅塔鄉王師傅說,“路景相宜,生活在如此美麗的環境里,我覺得特別幸福。”
為了提升公路“顏值”,十堰市城區公路管理局黨員干部分批實地走訪沿線村民,邀請他們一起參與打造綠色暢行公路。“我就一個建議,公路沿線要一年四季見‘綠’”“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花壇等沿路設施,做到美觀性與經濟性有機結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
在聽取了群眾的建議后,十堰市城區公路管理局決定將公路綠化作為景觀工程打造,對446省道沿線養護采取“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該局對公路沿線村民家門口的花壇進行免費改造升級,清理垃圾雜草野花,鋪上新土,補植喬灌木及地被花卉;在公路沿線其他點位栽種桃樹、紅葉石楠等精品大苗,實施喬灌花搭配方式,快速造綠成景。
村民聘為社會化養護員
58歲的顧教清是十堰市茅塔鄉營子村村民,也是446省道養護站聘請的社會化養護員,管養著自家門口3公里的公路。
除了每天固定清掃路面、清理邊溝、保潔交通服務設施,顧教清還隨時關注沿線安全隱患,及時上報并養護維修。十堰市城區公路管理局在446省道共聘請了7個像顧教清這樣的社會化養護員。
“要充分依靠群眾的力量,構建養護工作人人有責的新格局。”杜達明介紹。十堰公路部門與公路沿線村民共倡安全管理公約,創造性地吸納村民參與日常養護,既解決了公路沿線群眾的就業問題,又破解了養護工作中安全隱患發現難的問題。
“‘公家’的事變成了‘私人’的事,公路的養護質量好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這是雙贏。”446省道沿線村民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