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由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四川公路設計院)主辦的四川省公路生態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屆學術論壇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及國內多位環水保專家云集于此,就公路環境生態保護關鍵技術開展高端學術研討。
四川公路設計院長期致力于公路生態環保科研攻關,推進專業發展,已完成四川省超5000公里的公路環水保咨詢、設計,打造了以新川九路、雅西高速、成南高速、西攀高速、雅康高速等一批環水保典型示范工程。截至2022年年底,該院牽頭申報獲得各類科技進步獎4項、咨詢設計成果獎5項、專利軟著11項、標準2項,取得研發成果22項,成為四川省公路環水保咨詢行業的領軍力量。
(相關資料圖)
打破專業壁壘實現“大環保、無邊界”
四川公路設計院在公路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首次提出了“大環保、無邊界”的全新技術理念,致力于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大環保”是指從專業小環保走向行業大環保,突破各專業、產業的分割和壁壘,全方位、全過程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落地落實。
在多輪省高網的規劃布局中,四川公路設計院從環保角度對路網布局提出意見和建議,多次優化涉及重大環境制約性因素的路線;在京昆高速廣元至綿陽段擴容工程中,該院提出了環保選線選址意見,減少了3處穿越生態保護區的路段,優化了3處保護區內工程建設內容,將穿越生態敏感區路段的隧道施工調整為非爆破開挖方案:在銅資高速公路項目中,該院將穿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個數從6個優化為4個,且全部采用一跨而過的無害化穿越方式。“大環保”理念在工程前中期的全面融入,最大程度降低了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無邊界”是指維護公路安全紅線的“邊”,打破路域生態環境的“界”,促進交通與生態、景觀、產業的無邊界深度融合。
四川公路設計院在災后重建的新川九路綜合利用10余項生態修復新技術,培育篩選域內外適生植物70余種,自然修復路域受損生態系統達12萬平方米,通過“無邊界”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工程與自然的深度融合,打造了路景融合的新示范。
該院通過改造雅西高速傳統聲屏障技術與材料,在四川省首次應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墻聲屏障及生態土堆型聲屏障。由該院自主研發的新型邊坡生態修復技術——三聯雙網生態防護技術在新川九路、海螺溝景區道路等地震災后重建項目中實施,讓邊坡防護與生態修復不再依靠生硬的鋼筋混凝土。
環水保管家提供全過程服務
國家從戰略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解決公路建設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和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四川公路設計院于2018年成立環水保管家服務團隊,拓展業務板塊。
新業務涵蓋環水保規劃咨詢、設計、科研、監理、監測和驗收,致力于提供環境保護、景觀設計從規劃、工可、設計到施工、運營的全過程管家式服務。
環水保管家業務已在多個項目服務中初見成效,其中久馬高速公路地處高寒、高海拔、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黃河源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重大,困難重重,環水保管家團隊從前期環保政策咨詢到環保施工圖設計,再到施工過程中的環境監測、環保監理及科研項目開展,起到“環保顧問”“環保律師”“環保醫生”作用。該團隊及其成員在2020至2022年連續三年被業主評為環水保管理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環水保管家團隊借助科研及實驗檢測等手段,首次提出公路建設環水保技術及管理“五個一”服務體系,即一套模式(環水保管理模式)、一項設計(施工期環境污染防治專項設計)、一個指南(施工環水保技術指南)、一個機制(環水保工作考核紅黑榜)、一個平臺(環保管家信息化平臺)。該體系填補了四川公路行業施工環水保技術和管理的空白,成為行業標桿。
組建高能級生態環保科研平臺
2021年12月3日,由四川公路設計院牽頭成立的四川省公路生態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廳認定,成為四川省唯一一家公路生態環境領域的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該工程中心配備研發人員40多人,其中超70%為碩士及以上學歷,旨在建成公路建設碳監測與低碳技術、生態保護與修復、環境污染防治、水土流失防治、“交通+旅游”融合等產學研用綜合技術研究和科技攻關的省級平臺。
目前,該工程中心在研課題13個,科研經費超600萬元,部分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下一步,該中心擬增加研發投入,并在成果轉化、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力度。四川公路設計院將依托該工程中心促進公路建設生態環境工程領域技術創新,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為四川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和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