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有什么好看的地方?
01
天寶陂
天寶陂位于龍江街道觀音埔村,是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42年—756年)的水利工程,故而得名。引水壩系河卵石砌筑,主壩長219米,高3.5米,壩體為臺階式結構,系殼灰黃土漿砌條石滾水壩。它是留存至今的福建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蓄水、引水和灌溉的功用。 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祥符年間(1008~1016年),知縣郎簡重修,后為洪水所毀,熙寧五年(1072年),知縣崔宗臣鳴鼓興筑,有不至者則罰之,圳長700余丈,灌溉田千余石,后又毀。宋元符二年(1099年),知縣莊柔正主持重修,以鐵計錮其基,廣10丈,灌溉音西鎮霞樓村至海口鎮梧嶼村的十洋之田。更名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按察司僉事陳灝又募眾重修。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知縣歐陽勁、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復。清咸豐十年(1860年)秋,洪水暴發,天寶陂被沖決,直至咸豐十五年始修復,曾改名“咸豐壩”。
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人民政府即對天寶陂加固重修,國家貸款舊人民幣38.25億元(即新人民幣38.25萬元)。大壩外坡改為漿砌條石滾水壩,灌溉8000畝。1951年,成立天寶陂水利管理委員會,配備專管人員,加強工程的管理養護。
40多年來,幾經改建,現正常飲水量為每秒1.5立方米。音西、宏路、海口3個鎮17村及東閣農場受益,灌溉面積1.36萬畝,并向八一鋼鐵廠等7個工業單位供水。
02
龍江橋
龍江橋位于海口鎮,是福建省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石梁橋,與漳州龍海江東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一起被稱為“福建省古代四大橋梁”,更與趙州橋、安平橋等一起名列“中國十大古橋”。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造,宋宣和六年(1124年)竣工。該橋為座梁式結構的石橋,原有42孔,現存40孔,全長476米,寬4.2米—5.2米,橋墩高6米,成舟型,兩分水尖長10米,6條石梁并排鋪設在墩頂帽石上,每條石梁重達15噸,橋南有兩座實心石塔。2013年,龍江橋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3
彌勒石佛
彌勒石佛位于海口鎮瑞巖山麓,元至正年間(1341年)建造,明洪武年間(1369年)竣工,高6.4米,寬8.9米,厚約8米。石佛盤腿坐地,袒胸露臍,腿、腰上還雕有三尊小羅漢;石佛由整塊巖石就地鑿成,石質、規模和雕工藝術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是全國最大的立體石彌勒佛坐像,對于研究元代雕刻藝術有很高的價值。1996年,彌勒石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4
瑞云塔
瑞云塔位于龍江北岸龍山街道,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竣工,號稱“南天玉柱”。由葉向高之子葉成學與知縣凌漢翀募捐籌資,名匠李邦達負責設計施工,目的是“補龍江地勢之曠”,“點綴融城風景之不足”。傳說卜基之日,五色云自太保山來覆其上,爛漫輝映,故塔成后名為瑞云塔。瑞云塔用花崗巖砌筑,仿木構樓閣式,七層八角,高34.6米。塔身內外均有浮雕,有比丘、佛像等佛教題材以及動植物圖案,共400多幅,大者高1.5米,小者僅20厘米。1965年,瑞云塔被列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清有什么特色美食?
紫菜餅
一踏上福清,就能聽到,“賣肉餅——紫菜餅——”的吆喝聲,香味從烤爐里出來后就沒散過,一口咬下熱乎的紫菜餅,肥瘦正好的五花肉和紫菜,在舌尖炒出不一般的鮮味
番薯丸
咬開土黃色的團子
第一口吃到的就是,滿滿的肉餡,Q彈的外皮一點也不粘牙,里面還有少許白菜和海蠣點綴,美味又飽腹
光餅夾
在福清的路邊,一定能看到賣的奶奶,挑了小爐子坐在街邊,往光餅里夾上鹵了很久的肉,再澆上一勺汁,香氣四散,能把饞蟲勾出來
海蠣餅
海蠣餅又叫“蠣餅”,顧名思義,海蠣為主要原料,搭配上紫菜、包菜、肉,然后裹上稠稠的米漿,入油鍋炸透即成福清人的特色海蠣餅,味道鮮美
茶食
茶食是福清特色小吃之一,類似細面條炸成,香、酥、脆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