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女士在乘坐首都航空的航班往返于天津和云南時,兩次遇到空姐推銷商品,一次長達40分鐘左右,另一次也有20分鐘,被推銷的包括飛機模型、化妝品、墨鏡、絲巾等,這讓王女士感到很無奈,“吵得沒法休息?!?/p>
(資料圖片)
從網友們的反饋來看,乘坐飛機時遇到推銷商品并不是個案,而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且基本發生在廉價航班上。
“好像‘穿越’到了綠皮火車上,乘機體驗很不好”,王女士的感受,代表了很多有類似經歷者的心聲。本來,一些廉價航司推出的機票,起飛時段多集中于深夜或者大清早,旅客們為了趕飛機,不得不熬夜或早起,由此造成的疲憊需要在登機后休息得到緩解,這就需要飛機上保持相對安靜的環境。空姐吆喝著兜售商品,勢必會影響旅客休息。
但如果站在航司的角度看,推銷商品可能也是無奈之舉。推出廉價航班的航司,主打的就是一個“性價比”,它們在票價上的盈利能力,相對于大航司來說,是相對欠缺的,那么其勢必會另辟蹊徑,彌補盈利上的不足。在飛機上推銷商品,就是一種投資回報比較高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對于飛機上能否推銷商品,目前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管理制度并無明確規定,自主權由各航司掌握。這或許也從側面證明了一個道理:對于不同層級和規模的航司,管理制度尤其是限制性規定不宜太多、太細、太死,應當留出一定空間,讓航司自主裁決,在市場競爭中不斷調整優化。
“人家航空公司也要吃飯的嘛!”不少網友的說法樸素而直達問題的本質:旅客既然選擇了廉價航班,就應當接受在體驗感等方面的部分讓渡。何況如今隨著行業整體性回暖,社會更應該多點包容。
但是,即便廉價航班上推銷商品,經得起管理和輿論層面的審視,在執行層面,其實也還可以做得更細致,更好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將對旅客的打擾程度降到更低。
一些旅客并非完全不能接受飛機上推銷商品,而是不能接受事先沒有任何告知,讓自己有種被忽悠、被綁架的感覺。如果能在旅客購票階段,就在購票頁面以顯著方式進行告知和提醒,讓消費者心知肚明、考慮后再決定是否購票,相信很多人就沒有后續的不滿了。
在綠皮火車時代,火車上推銷商品確實是普遍現象,甚至成為獨特的時代印記。但對于飛機來說,哪怕是廉價航班,很多人的心理預期也是和綠皮火車截然不同的。“飛機上遇到推銷商品”成為新聞,就是它與很多人的固有認知不符。既然如此,就不能簡單以“綠皮火車上可以賣東西,飛機上為什么不可以賣?”為理由,忽略事先告知、尊重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環節和意識。
再者,對于推銷時長等細節的把控,也不可缺少。一次推銷就長達40分鐘,確實有些“離譜”,引起旅客不滿也在情理之中。航司在推銷規則的制定上,應當充分考慮這些與旅客獲得感直接相關的環節,盈利重要,旅客的感受和需求也應當被看到、被重視,航司應當努力達到兩者的平衡。而以優質服務吸引旅客、留下旅客,本就是市場規則的應有之義。
再進一步,即便是推銷,對于商品的具體品類,也不妨多動動腦筋,想想旅客在飛機上的這段時間里更需要什么,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這樣既能提高盈利能力,也能更好滿足旅客需求,而不是因低效甚至無效的售賣打擾旅客、引發反感。曾經,“高鐵上是否可以賣衛生巾”成為全民熱議話題,少數高鐵因為“有貨”而受到點贊。據報道,目前的飛機上也幾乎沒有這類商品出售。這應當給一些航司以啟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