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出行,踐行綠色生活,不少市民都選擇了騎行來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記者近日走訪多個地鐵站發現,多個地鐵站口的非機動車停車位不夠用,共享單車、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和占道現象突出。隨著市民出行方式的轉變,地鐵站周邊需要增加自行車車位了。
地鐵站口被自行車、電動車圍堵
(資料圖片)
上周五的晚高峰,記者從太陽宮地鐵站B口出來,發現幾輛電動車和共享單車幾乎快堵到了地鐵口。沿著東北方向走,人行道邊施劃的非機動車停車位上擠著二三十輛車,本來只有一排停車位,但是愣是停出了前后兩排,第二排車把盲道擋得嚴嚴實實。
不僅如此,中間就空出了一米左右寬,在對面又滿滿當當停了一排車,行人的空間被嚴重擠壓,最多只能兩個人并排著走,稍微多一個人就得側著身子或者等在后面。
太陽宮地鐵站的C口同樣有自行車沒處停的問題。由于C口出來就是商場,車流、人流混雜。記者看到,大量的共享單車和電動車不僅把施劃的非機動車位占滿,很多車已經停到了輔路上,甚至在分隔主路和輔路的綠化帶沿線都豎著停放著一排車,大概有20多輛,一眼望不到盡頭。商場的空地前,從隔離石墩到馬路邊本就不太寬敞的區域,沿線都停滿了車,人行橫道和盲道的空間被嚴重侵占,行人只能“見縫插針”地穿行。
在十字路口朝著東北方向的斑馬線上,大概有近10輛電動車沿著西南方向橫著停成了一排,在一邊起點位置的四輛車直接壓在斑馬線上,另一邊的車則延伸到了分隔主輔路的綠化帶那頭。車頭朝向不一,兩三輛車上還有人坐著或靠著。
一位在附近住的居民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這里幾乎每天都這樣,早晚高峰就更加嚴重,除了機動車,感覺電動車哪哪都是。”
亂停亂放緣于非機動車停車位不足
非機動車亂停亂放,根源還是地鐵站口非機動車停車位規劃不足。
比如1號線的木樨地站,因為停車位有限,許多市民開始向人行道要“位”。記者看到,D1口施劃的一排非機動車停車位被塞滿,有的人索性將車停在南側的步道上。盡管墻壁上顯眼處張貼著不少“文明停車、勿壓盲道”的提醒,卻仍沒擋住亂停的車輛。
不光是比較老的地鐵站有這個問題,連新建的地鐵站,配套也不夠完善。地鐵6號線和16號線的換乘站二里溝站在今年3月18日剛開通,但記者走訪5個地面出入口發現,僅有D口一個點外施劃了一處停放區,僅可容納約20輛非機動車。
其實,這5個出入口外都停了非機動車。特別是東北方向的B口,近10輛自行車、電動車和老年代步車把站外的地鐵示意圖擋得死死的。“我感覺這一站的停車空間還是有的,就是沒能好好規劃下。”正在取自行車的高女士提議,“A1、A2和B口都有綠地,能不能開辟出來做停車位?”
近年來,電動車的數量快速增加,地鐵站口停放的非機動車也以電動車居多。與自行車相比,電動自行車體量大占地寬,這給本就不足的非機動車停車位又增加了不少壓力。很多人在停放時,車頭方向也不統一,停放就會顯得更亂,經常造成“有位難進”的尷尬情況。
與此同時,共享單車停放不規范、轉運不及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本就緊張的非機動車停車位。
比如大屯路東站A1口的一片非機動車停車區,明明欄桿上張貼著“禁止停放共享單車”的提示,但門口就停放著三四輛共享單車,對面還有差不多十輛停成一排,占據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地盤。加上一些地鐵站在早晚高峰時段的共享單車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該站的負荷量,更加劇了道路空間內非機動車停放設施的供需不匹配。
車站周邊應優先保證非機動車停放
地鐵站周邊非機動車停車位不足的問題如何解決?去年8月,北京市交通委編制《非機動車停車設施設置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并對外征求意見。
該《規范》中特別提到,交通樞紐、軌道交通車站的非機動車停車設施,宜結合出入口分別設置,宜利用出入口兩側的路側帶和外側分隔帶空間及出入口后側空間,接駁距離宜小于等于100米;對于一些交通樞紐、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周邊空間不足的,應首先取消兩側50至100米范圍內路內機動車停車位,設置成非機動車停車設施,仍無法滿足的,應建設立體式非機動車停車設施。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院長陳艷艷也認為,隨著人們出行方式的轉變,規劃部門應適當調整標準,對于地鐵站口的接駁需求,應優先保證非機動車的停放面積,鼓勵市民綠色出行。
目前,該《規范》進入審查階段。在采訪中許多市民都呼吁應加大力度深度挖掘非機動車的停車資源,比如《規范》中提到的“在符合北京市橋下空間管理要求的情況下,可靈活利用城市高架橋底、人行天橋梯道或坡道的下方空間等,設置非機動車停車設施”。
如果停車位有了更好的保障,大家綠色出行的意愿才會更加強烈,正如市民小鄧所言:“想為綠色低碳做些貢獻,現在天氣也暖和了,騎車出行就是非常好的方式,要是停車位有保障了那就更有動力了。”
部分非機動車停車棚空置率高
除了停車位的規劃保障,后期的監管也得跟上。在走訪中記者也注意到,有的地鐵站口雖然專門施劃了非機動車停車棚,但空置率挺高,市民還是選擇把車停在外面。
地鐵大屯路東站的H2口和B1口,都設置了一片非機動車停車棚。記者到訪時發現,B1口的車棚內幾乎停滿了,但H2口的車棚還空余了很多車位,使用率大概只有一半,而且該停車棚還是免費停放的。而就在H2口車棚的外面,沿著輔路邊的人行道上就停著十多輛非機動車。
棚內停不滿,棚外卻占道,這實在有些不太合適。“有車位要進行有效引導,確保停車位用到實處。”陳艷艷說,對于目前地鐵口非機動車停放亂象問題,多部門應該通力協作,不僅得有合理的停放區域規劃,還得配合適當的監管手段,否則效果將大打折扣。
《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規定,禁止將非機動車停放在人行道的禁止停放區域、消防通道、盲道。“如果在停放區域已經有保證的情況下還出現無序停放,就應該加大處罰力度。比如可以跟個人信用掛鉤,建立白名單、黑名單行為準則,這樣對公眾也起到一個警示作用。”陳艷艷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