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建農村公路92公里、累計投入清雪養護資金598.9萬元、將“旅游+”深度融合作為富民強縣的重要引擎……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一條條農村公路縱橫交錯,將縣城與村鎮連接起來,打開了鄉村振興的幸福之門。
【資料圖】
“筑路永無止境,有路方能振興。我們將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加快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交通網絡,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農村公路引領鄉村經濟振興的能力。”吉木薩爾縣委常委雪河來提·巨艾提說。
57個建制村全部通瀝青路
近日,吉木薩爾縣老臺鄉二工河村一位80多歲的老人高熱不退,且患有心臟病,家屬找到村醫張艷紅,商議后決定立刻將老人送去縣醫院。“以前去縣醫院開車要3個多小時,現在1小時30分就能到。”張艷紅說。
二工河村位于老臺鄉南部,離縣城有60多公里路程,是全縣最偏遠的村莊。以前,村里唯一的瀝青路只有4米寬,且使用多年、損毀嚴重。因為沒有修橋,進出村里都要經過村口那條河,到了山上融雪的時節,湍急的流水能把車輛直接掀翻。
2017年,為加快南部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吉木薩爾縣投資2.42億元修建了約101公里的南部山區伴山公路。該公路起于老臺鄉303省道岔口,沿線經過6個鄉鎮、25個村,2萬余名農牧民受益。
二工河村村民宋思豫家種了20多年的土豆。“過去沒有老板愿意來收,我們只能自己往山下拉。路顛簸,土豆碰破了皮只能便宜賣。”回憶過去,宋思豫仍覺得可惜,“現在路修好了,外地的老板能直接開著車進來收,土豆在家門口就能賣出好價格。”
據了解,吉木薩爾縣農村公路等級全面提升后,全縣9個鄉鎮通了二級公路,57個建制村全部通瀝青路。2022年,該縣又投入資金1.15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92公里,極大提升了道路通達水平和貨物流通能力,為鄉村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
智慧“路長”分級分包
“點開‘智慧路長’App中‘我的巡檢’功能,定位好就可以開始巡路。巡查完再確定一下,還能自動生成我的尋路軌跡。”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干溝塘村協管員謝小云向記者展示自己的道路巡查“法寶”。
“我負責的道路有10公里,一周巡查一次,如果發現垃圾或者小塊落石,我就自己清理掉。若是發現路面破損或有規模性坍塌,就先拍照上傳,鄉里能及時收到,很快就會派人處理。”謝小云說。
為徹底杜絕“重建輕養”現象,吉木薩爾縣交通運輸局在管好、養護好農村公路方面下足功夫,制定出臺多項道路養護治理措施,形成“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分級管理養護體系。其中,縣道實行“縣養護站+公開招標”方式,由專業養護單位施工;鄉道實行“鄉路管站+自備機械”模式;村道實行“村委會+工作組+農戶”三包模式。
吉木薩爾縣還積極推行農牧民協同養護機制,設置公益性協管員崗位187個,建立“一路一檔”“一橋一檔”管理養護臺賬。協管員由脫貧戶、低保戶擔任,平均每人負責11.78公里公路養護,按月發放補助,極大調動了各村護路人員的積極性,道路養護質量日益提升。
農產品伴手禮方便購帶得走
從泉子街鎮政府所在地出發,沿著南山伴山公路向山中行駛,遠處的雪山仿若水墨丹青,道路旁的鄉間彩繪墻尤為亮眼。“現在游客過來更加方便了,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泉子街鎮蝴蝶谷負責人陳慧云說,依托山區特色景觀,6到8月蝴蝶谷每日游客可達500余人次。
公路是吉木薩爾縣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吉木薩爾縣不斷提升路網品質,一條條公路串聯起轄區旅游景點、產業項目。目前,該縣旅游產業已從單純的自然觀光發展為集鄉村慢生活體驗、果蔬采摘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2022年,該縣又投入資金4100萬元,修建了一條長5公里、至阜康的南山伴行公路,為沿線鄉村旅游帶來了人氣。
依托“馬鈴薯之鄉”“白皮大蒜之鄉”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吉木薩爾縣結合本地實際,整合現有資源,扶持了一批特色鄉村旅游產業,積極探索實施農旅融合發展新路徑。白皮大蒜、高淀粉馬鈴薯、高酸海棠果、草莓、紅花等特色農產品被包裝成農產品伴手禮,滿足游客“有所選、方便購、帶得走”的需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