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資料圖)
近日,一則“嬰兒高鐵上哭鬧女子和寶媽對罵”新聞沖上微博熱搜榜。
網(wǎng)傳視頻中,前排女子對后座帶娃的女子怒吼:“不要帶個孩子就不得了?!迸臃Q自己本想睡覺,后排嬰兒卻一直在耳邊吵鬧。寶媽也和這名女子互罵:“那你是個孕婦你也不得了。”兩人大聲互罵,聲音響徹整個車廂。
坐高鐵遇上嬰兒哭鬧進而發(fā)生沖突的事情并不少見,但吵成這樣的卻不多見。事情流傳到網(wǎng)上以后,引起網(wǎng)友廣泛關(guān)注。有的網(wǎng)友表示,希望雙方都注意一下素質(zhì),畢竟是在公開場所。有的網(wǎng)友選擇站在寶媽這一邊,認為是這名女子脾氣太大了,嬰兒的哭鬧是不可避免的,遇到這種情況需要體諒一下。也有的網(wǎng)友站在這名孕婦這邊,表示孕婦的情緒是不穩(wěn)定的,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偏激一些。
這起事件再次引發(fā)人們對高鐵等公共場合嬰兒哭鬧現(xiàn)象的討論。一方面,帶孩子出行的父母有責任保證孩子不會過度打擾他人。某種程度上,哭鬧聲的確會影響其他乘客的體驗,甚至睡眠,這也是許多人表示無法理解并表達不滿情緒的根源。另一方面,嬰兒畢竟太小,還無法完全自理和控制情緒,偶爾哭鬧也屬正常,家長難以時刻“約束”。在公共場合,他人理應多體諒嬰兒的需要,保持一份寬容和同理心。就以孕婦和寶媽對罵事件來說,無論雙方各有什么理由,在這樣的場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xiàn)確實叫人不忍直視。如果任何一方能多一些換位思考,這樣的“罵戰(zhàn)”就能避免。
由此觀之,在雙方能夠文明溝通,互相包容的前提下,解決公共場合孩子哭鬧的問題,才能有更多建設性的辦法。比如,有網(wǎng)友提出,部分高鐵是有“靜音車廂”服務的,如果確實有休息需求的乘客,可以選擇此處休息;也有網(wǎng)友再次提起呼吁已久的母嬰車廂,建議給帶孩子的旅客專門設置車廂;而在現(xiàn)有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也有網(wǎng)友建議嬰兒哭鬧時,家長不妨帶到車廂其他地方哄一哄。無論從何角度,當每一個個體身處公共空間,實際上就變成了“公共人”,既要適當控制個人情緒,也要兼顧他人利益。成年人不是嬰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當對罵聲蓋過嬰兒的哭鬧聲響徹車廂時,尷尬的就不是孩子了。
理解和包容,不只是文明社會的口號,更是源自每個個體的身體力行。此前,新聞報道山西太原的一位王女士帶著20個月的寶寶乘坐飛機,因怕寶寶哭鬧影響到其他乘客,于是就提前準備好了100份小禮物,送到乘客們手里,希望他們能多多理解,這份周到和體貼不但讓同機乘客贊不絕口,也贏得了廣大網(wǎng)友的盛贊。
事實上,家長平衡嬰兒的需求與公共場合秩序是件相當困難的事。大多數(shù)時候,家長也希望孩子安靜,能給予旁人最小干擾。但是,嬰兒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很難做到絕對按時“守時”。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說明和道歉,以及旁觀者的體諒和幫助,都至關(guān)重要。
當下,我們正在積極構(gòu)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在公共場所,孕婦和寶媽都屬于需要關(guān)心和幫助的人群,實在是沒必要互相傷害。共同營造文明和諧的乘車環(huán)境,大家都要做積極文明,守禮感恩的大人,也給下一代做出正面的表率。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