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的北川大地,山明水秀,如詩如畫。一條條平坦寬闊、干凈整潔的農村公路在大通縣的村莊山野間穿梭,將秀美莊廓、林地良田、網紅景點串聯在一起,邊麻溝村、東至溝村、將軍溝村……來自北京、湖南、甘肅、四川等地的自駕車輛絡繹不絕,優美的自然風光讓游客流連忘返。愛好自駕游的外地游客劉軒表示,“沒想到青海的風景這么好,交通快捷方便,自駕游特別美,一路上都是美景,我剛剛在朋友圈發了幾張照片,很多朋友點贊評論。”來自西寧的齊先生也發出相同的感慨,“這兩年大通縣的農村公路面貌變化很大,周末和節假日從市區開車過來非常方便,這一類的周邊游和微度假我首選和推薦朋友到這里感受原生態。”
(資料圖片)
大通縣成為人氣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背后,是近年來大通縣打造“一路一景、路景相融”的農村交通運輸環境,走出農村公路“交通+產業、旅游”的創新發展之路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大通縣積極融入地方發展大局,穩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推進美麗農村路建設,竭力使交通建設成果惠及百姓、服務群眾,農村公路成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民心工程”,成為政府與農牧民心連心的“德政工程”。
全方位構建“四縱三橫”區域路網體系
大通縣距省會西寧35公里,蘭新高鐵、張汶高速、227國道貫穿縣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近年來,大通縣以加速編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為目標,以覆蓋全縣鄉村、功能齊全、規模配置合理、方案經濟可行的農村公路網規劃為著力點,編制完成《大通縣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大通縣“十四五”高效綠色智慧交通發展規劃》,并依托在建的全省重點交通建設項目,抓好項目儲備,先后爭取大通至克圖高速公路代建項目4項,總投資3.63億元;爭取新227國道線連接線項目8項,總投資5.06億元。2015年-2022年投資7.93億元,升級改造縣鄉公路108.56公里,改擴建農村公路1500公里,完成改造農村公路危橋18座,完成縣鄉村道安防工程390公里,實施交通扶貧34項,重點實施雙新公路(二期)、西山公路等舊油路改造項目,對甘樹灣等25個貧困村及29個非貧困村通村公路進行130公里瀝青混凝土罩面,提高公路等級,改善通行條件。截至2022年底,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680.33公里,路網密度86.8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網結構全面完善,通達深度向縱深推進,縣境內基本構建形成了“四縱三橫”的道路交通主骨架。
全過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大通縣交通運輸部門以“四好農村路”打通小康幸福路為目標,堅持“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精心組織實施,將“四好農村路”建設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相融合,穩步推進“建、管、養、運”重點任務,一批“暢、安、綠、美”的縣鄉村高品質農村公路打造形成。2021-2022年,大通縣依托交通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及省廳項目,完成84.27公里的“美麗農村路”建設,實施路面瀝青硬化升級改造、路域環境整治、標志標牌的安裝等工程。同時選取部分通行條件好、創建優勢明顯的邊麻溝、東至溝、新莊等村鎮,建設西山路、青山路等產業致富路、特色旅游路。如今,極富鄉土氣息的“生態路”、游客紛至的“旅游路”、助推地方發展的“產業路”、暢通鄉村發展的“資源路”,通村暢鄉,連接千家萬戶、通達生態景區、聯動產業經濟,帶來鄉村新貌,讓交通更好地惠及廣大群眾。
全領域融入地方經濟發展
2019年,大通縣成功創建全國“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大通圍繞發展農村產業、鄉村旅游、美麗村鎮建設,打造縱向到村、橫向成網的農村公路網絡。在康樂、窎溝、邊麻溝等14個生態旅游村,共計150公里的農村公路串起了4處旅游景區和123個農家院,2840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近年來,大通縣共對康樂、窎溝、邊麻溝等14個生態旅游村實施道路提升改造項目,共實施瀝青混凝土硬化罩面230.6公里,對窎溝、邊麻溝村內道路進行瀝青混凝土硬化改造鋪筑30公里、增設安保設施5處、公路綠化30公里,完善的農村公路網路密度的持續增大、道路等級的持續提高、旅游公路配套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帶動了地方產業的蓬勃發展,使大通縣許多鄉鎮從昔日的“窮窩窩”搖身蝶變成了今日的“香餑餑”。
全鏈條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大通深入推進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建立20個鄉鎮農村公路管護站,形成“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三級農村公路管理體系;以“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為導向,推行養護、管理、查處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成立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明確交通行政許可、執法和監督職能,強化交通運輸行業監管;將養護管理資金納入縣級財政預算,按省、市養護計劃比例及時撥付到位,建成15條文明示范路。目前,大通縣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經常性養護率縣道達100%,鄉道100%、村道70%。2022年縣、鄉、村道路優良率分別達63%、58%、59%,農村公路路容、路貌明顯好轉,公路整體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全覆蓋推進城鄉運輸一體化
大通依托“四縱三橫”的農村公路路網結構,積極發展農村客運運輸,實現了100%鄉鎮、建制村通客車,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依托、農村為終端、輻射周邊市縣的農村客運網,農民們抬腳就能上客車也從愿景變為現實。并且大通通過深化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逐步將65條農村班線改造為快捷、方便的城鄉公交線路,形成大通至西寧、縣城至鄉鎮、鄉鎮至村、村與村四級城際、城鄉公交網絡,打造了45分鐘縣鄉直達、20分鐘鄉村順暢換乘銜接和30分鐘直達西寧的城鄉公交高效服務體系,城鄉公交覆蓋全縣20個鄉鎮、289個建制村,惠及45.3萬城鄉群眾。大通還投入了9620.54萬元更新純電動新能源公交車163輛、出租車237輛,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出行乘車環境。
全方位提升農村公路服務品質
大通縣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價格,增加了農民收入。雙新公路提檔升級改造,為公路沿線塔爾鎮、新莊鎮等村鎮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便利通行條件,塔爾、新莊鎮國家級設施農業產業基地、養殖業的發展和“新莊黃瓜”品牌創建取得了實效。新莊鎮新莊村實施了大通蔬菜智能育苗研發實踐中心建設項目,蘭龍、紅石崖村依托養殖專業合作社集中發展養殖業,推廣飼草、中草藥等經濟作物種植。
大通以資源共享、客貨兼顧、運郵結合、融合發展為原則,解決農村群眾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建立交通運輸、郵政、供銷、商務等部門協同配合的體制機制,打造多站合一、資源共享的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城鄉客運、郵政快遞、農村物流等既有網絡、運力資源和信息共享,構建“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功能集約、便利高效”的農牧區運輸服務發展新模式。目前,大通縣交通運輸局與郵政部門已完成長寧鎮等9個鄉鎮公交樞紐站初步改造規劃,增加鎮級郵政快遞和農產品集散中轉功能,預計實現日發送郵政快件4.8萬余件。同時,為降低物流配送成本,解決偏遠村鎮物流運輸難的問題,通過客運班車代運小型郵件、快件的方式,試運行了多林鎮、景陽鎮等兩條線路,每條線路日代發送郵件200余件。
道路通,百業興。一幅百姓富鄉村美的美麗畫卷,正在北川大地徐徐展開,農村公路連接一片美景、興旺多個產業、致富地方百姓,真正成為了美麗鄉村發展的富民之路、轉型之路和人氣之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