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吃過早飯,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漢王坪村的謝秀娟就到離家500米的服裝“微工廠”上班了。工廠里已經到崗的員工正在檢查織機、縫紉機等設備。謝秀娟在這個小廠子里已經工作兩年,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在農村有這份穩定收入,還能照顧家里,很不錯了。”謝秀娟說。現在廠里有8名在冊員工,月收入在2500到3500元之間,在家門口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家庭作坊和小微工廠是市場經濟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也是百姓就業創業增收的“蓄水池”。近年來,河南省淅川農商銀行把支持家庭作坊和小微工廠作為鄉村振興抓手,把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向小微加工業等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打造農民增收“夢工廠”,既扮靚了鄉村,又發展了經濟,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共贏。
編織、絲毯是當地的傳統加工業,也是婦女就業增收的主要渠道,該行加強與當地婦聯、勞動部門溝通,在獲取信息清單、爭取政策支持方面下足功夫,推出“致富貸”“巾幗創業貸”“巾幗信用貸”等金融產品,重點支持適合婦女就業創業的農產品加工(絲毯加工、草編)以及服裝、鞋帽生產和銷售等“婦字型”項目,無需抵押擔保,享受專屬低利率,貸款額度最高30萬元,累計向全縣編織、服裝、鞋帽等家庭作坊發放貸款2.8億元,支持農村婦女創業就業。倉房鎮劉斐村農民王枝榮,利用依靠旅游景區的地理優勢,在農商銀行10萬元貸款支持下,成立草編家庭作坊,利用當地特產龍須草編織草鞋、草帽、草毯、果盒、提籃等工藝品,售賣給前來觀光的游客,年增收3萬余元。目前,在倉房鎮旅游景區周邊像王枝榮這樣經營家庭作坊的農民有二十多家,他們利用農商行貸款在自家庭院發展奇石收藏、草編、玉器加工、竹器、珠繡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庭院經濟,吸引眾多游客參觀游覽。
該行不斷探索“金融+產業”發展新模式,支持龍頭企業帶動和“衛星工廠+居家式加工點”經營方式,把村、企業、合作社、農民組成產業聯合體、利益共同體,根據小微工廠經營特點、發展方向,制定精細化、全方位的“一對一”金融服務方案。針對家庭作坊和小微工廠資產規模小、固定資產少、可抵押有效資產少,信用風險相對高,該行大力推動線上產品,以其“小額分散、快速便利”的優勢獲得家庭作坊和小微工廠廣泛認可。對于融資需求周期短、次數頻、需求急等特點的家庭作坊和小微企業,優化貸款審批流程和信息獲取渠道,利用大數據實施多維度、多場景畫像,精準識別,加快投放。以紫荊關鎮為例,在農商行4900萬元信貸資金支持下,該鎮村集體個人利用閑置土地、房屋和院落,創辦柳編、藤編、玩具、服裝、絲毯、扎花、電子元件加工等衛星工廠60多家,帶動廟嶺、全莊、孫家灣、穆營、漢王坪、中街、南街等25個村4000余人就業,人均年增收3.2萬元。目前,該行累計向家庭作坊和小微工廠發放貸款6.8億元,實現了當地村民“足不出戶、就地致富”的目標。(供稿:李鎮 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