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是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行業之一,是綠色低碳發展的重點領域。交通運輸面臨結構調整滯后、運輸組織效率和能效不高、聯接項目進展緩慢、地域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綜合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困局待解。
《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指出,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綠色交通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交通與智能交通融合發展。數字技術創新成為推動綜合交通運輸領域綠色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數字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深度融合,以數字技術創新賦能,促進交通運輸結構優化,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構建綠色出行體系,引導綠色智慧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多式聯運等設施建設,提供跨方式、跨區域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務,提高運輸組織效率和綜合運輸能效,實現交通運輸效能、功能和動能的全面提升,進而實現綜合交通運輸的綠色低碳發展。
【資料圖】
升級并用好存量資源
近年來,數字技術被加速應用到我國交通運輸領域,北斗系統覆蓋率不斷提高,智慧公路、智慧港口、車聯網、綠色智能船舶等加速發展,但對標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在存量數字共性技術開發、高端裝備零件等方面面臨持續創新技術瓶頸、數字技術創新平臺供給不足。此外,受財政壓力及社會資本對當期投資收益的考量,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驅動力不強。為此,應從存量、主體、平臺、人才、標準等角度完善和優化綠色創新體系,以數字技術創新賦能綜合交通綠色低碳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綜合交通運輸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進交通新基建,促進存量資源轉型升級。在交通科技布局和組織上,除了圍繞五種交通形式組織科技攻關外,還要聚焦共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加強對一體化、數字化、綠色化的共性技術開發,推動數據、平臺、場景的開放,培育交通科技產業生態圈,發展交通科技產業。此外,應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綜合交通運輸“數據大腦”,逐步提升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運用能力,提升交通運輸決策分析水平、行業協同監管能力和業務應用協同一體化運行水平,提升存量綜合交通資源的使用效能。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交通新基建。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建設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促進交通運輸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
二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運輸服務智能升級,提升運輸組織效能。順應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發展趨勢,改進客貨運輸服務模式,不斷培育新的服務產品,滿足新的消費需求,實現供需對接網絡化、生產調度智能化、服務供給電子化,提供既普惠共享又滿足個性需求的運輸服務,大力提升運輸組織和運輸服務效能。
三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運輸效率提升和綠色出行體系建設。深入推進鐵水、公鐵、公水、空陸等多式聯運發展,引導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規范發展,有效降低空駛率;強化“軌道+公交+慢行”網絡融合發展,因地制宜構建以城市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公共交通出行體系,加快構建綠色出行體系。
聚焦核心技術強化創新主體地位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交通運輸行業應充分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新材料、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強調綠色交通技術的再創新,通過創新發展數字交通賦能綜合交通綠色化發展。
強化企業主體,加速基礎元器件技術攻關。加快電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智能傳感器等基礎專用材料攻關,推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傳感控制等核心部件不斷突破,推動車聯網、軌道交通和航空通信、汽車電子、北斗芯片制造等領域的基礎元器件產業鏈協同創新。
強化政府主體,發展綠色新基建。將綠色技術運用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快智能高速鐵路、軌道交通、智能交通信號聯動、智慧停車場、新能源公交站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數字技術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效率,減少環節間的能源重復消耗和浪費,實現綜合交通數字化、低碳化轉型。
強化公眾主體,發展智慧綠色出行。發展綠色交通裝備,加強新一代動力電池、燃料電池等技術創新,積極推進高等級自動駕駛車輛的商業化應用。研究基于多元票務、生物識別、多源服務、碳匯引領、智能導航等前瞻性的數字內容,提升票務、換乘、導航的數字化服務水平,提升交通出行效能,減少能源消耗。
落實創新平臺提升成果轉化效能
創新平臺在推動人才、資金、信息等創新要素的匯集、開放與共享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實現創新突破的重要載體。
建設重大低碳技術創新平臺,打造創新平臺體系。支持建設綠色交通數字化技術創新基地、交通運輸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技術創新中心,積極培育交通運輸行業綠色科技創新平臺,形成合作、開放、共贏的全球性交通創新平臺體系。
建設交通數字平臺,暢通信息共享渠道。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及運輸服務數字化管理平臺,利用在線監測系統及大數據技術建立監測評估系統,推動實現平臺和部門間的數據共享,打造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數據大腦”。
建設國際成果交流合作平臺,吸納國際綠色交通發展經驗。鼓勵國際組織、國內企業、科研院校、公眾等綠色交通創新主體建立創新聯盟,拓寬科技創新載體,共同開展交通運輸領域數字技術創新合作研究,突破重大技術難關,打造跨國界、跨領域、跨專業的國際合作平臺。
培育創新氛圍催化創新發展動能
創新型人才是交通運輸領域技術的革新者、科技創新的發明者,是引領交通運輸行業活力的來源。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是一個復雜巨系統,需要具備創新能力、洞察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專業人才。
強化高校多學科交叉,培養交通運輸領域創新型人才。高校是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策源地,應充分發揮多學科綜合、人才聚集等獨特優勢,開展體現融合電力、能源動力以及交通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等特征的交通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課程,加大力度培養適應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及數字中國所需要的高層次后備人才和領軍人才。
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定向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建立校外實踐實習基地,設立創新實踐項目,推動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與企業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研發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實用型技能人才及創新型企業家。
完善技術創新人才機制,為創新人才營造良好生態。強化技術創新人才激勵,提高交通運輸行業科研人員待遇,給予專項資助用于開展科研活動。持續為人才減負松綁,實施長周期柔性考核機制,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
健全綠色標準助力綜合交通低碳發展
綠色交通政策以及標準的規范體系在低碳交通數字技術發展中發揮導向性作用。發展綠色交通注重生態、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等多要素間的相互協調,尋求共同效益下的系統發展,需要通過政策和標準的規范性形式對離散的主體與要素進行整合推進。交通運輸領域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綠色交通政策和標準還需審時度勢、適時調整,確保政策的完整性和規范性。
完善綠色交通標準體系,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強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等標準的有效供給,建立適度領先的標準體系。推動新能源汽車與數字交通融合發展,完善營運車船和港口機械裝備能耗限值準入、新能源和燃料電池營運車輛技術要求、城市軌道交通綠色運營以及公路、港口及航道等設施的生態保護等標準。
規范數據采集標準,明確數據采集主體。制定交通運輸行業數據采集流程和使用規范,推進多式聯運信息共享和標準規則銜接,增強運輸系統銜接順暢度和組織調配合理性,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效率。
制定扶持政策,推動綠色技術市場不斷壯大。完善交通運輸綠色技術創新財政稅收政策,落實相關專利優先審查制度,建立交通綠色技術創新專項支持資金。加強研發機構建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規范研發費用核算。著重關注發展長久的新興技術,完善綠色技術創新實施體系。
(任曉紅系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雪蓮、廖曉悅系該校研究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