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充電比加油更便宜,向來是新能源車的賣點之一。但最近,電動車的這一優勢似乎正在減弱,電動車充電市場掀起了一輪漲價潮。如鄭州市居民陳女士表示,自己一般在凌晨時段充電,“一個月前還是0.4元/度,現在漲到了0.6元/度。”據報道,廣州、上海、青島、重慶、鄭州等地,均有新能源車主反映充電價格上漲。
這種價格上漲,已經反映到車主的使用成本里了,對出租車、網約車等運輸行業的影響尤其明顯。有網約車主表示,“近一個月的充電時段和上個月區別不大,但費用明顯增加了,多出430多元”。那么,漲價的原因是什么?
據報道,這次調價是由充電樁運營企業做出的,屬于自發調整。漲價有多重原因,比如夏季是用電高峰期,電價本身就會有一定程度上漲,這當然也會反映在充電價格里。但另有一個因素卻更為關鍵,即充電樁運營企業普遍虧損的現實,在這個大背景下,漲價似乎無法避免,只是或早或晚到來。
據統計,在A股上市公司中,已經布局充電樁產業鏈的上市公司超30家,目前全國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0萬臺的充電運營企業有5個。從經營狀況本身看,它們的財務表現比較一般。以奧特迅為例,2020年至2022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06億元、-0.33億元、-0.40億元。可見不僅虧損,且在逐年擴大。
電動樁是一項重資產,屬于典型的“高投資慢回報”,甚至導致一種悖論:發展越迅速,成本負擔越重,盈利越困難。這就需要運營企業擁有較為雄厚的資本基礎或者穩定的資金鏈。當然,充電樁的整體利用率,也要盡快提上來。
曾有媒體報道,自2014年開放社會資本充電樁運營至今已有數年時間,當前即使公用充電樁運營商中的頭號玩家的利用率,也長期維持在6%以下,未達到盈虧平衡點。而且電動樁行業早期發展踴躍,企業紛紛涌入,也試圖利用價格戰占領市場。但到今天,似乎已經到了“清算時刻”,曾經的低價再難維持。
然而,電動車環保、低價的特征,是它賴以存在的基礎。如果充電價格一路上漲,和油車相比再無優勢,那么消費者自然會離去,電動車行業恐怕也會受到極大震動。對于充電樁運營企業來說,一味漲價當然是飲鴆止渴,關鍵還是要不斷加強科技研發、改善經營策略、提高充電性能,盡可能地壓縮成本,尋找新的增值業務。
對于政府部門來說,也要看到充電樁既是一項商業投入,也是一項基礎設施,不妨考慮適當的政策引導和行業補貼。比如在一些偏遠、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充電樁或許回本困難但又必不可少,那么就應當考慮出臺一定的獎勵措施,來盡可能平衡充電樁的運營成本。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加快換電模式推廣應用,推動居住區內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優化布局并執行居民電價,研究對充電基礎設施用電執行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這些措施和政策研究方向,都旨在解決充電難、充電貴的問題。
在經歷了快速發展之后,充電樁市場預計逐漸走向成熟。這種成熟可能也意味著某種陣痛,快速布局的成本壓力、競相壓價的市場策略,可能都會在今天進行壓力釋放。對此,行業自身也應當重視起來,電動車現在的市場地位來之不易,切莫因為充電漲價問題,動搖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信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