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貫我國南北的京杭運河,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6條主軸之一。如何依托京杭運河“黃金水道”優勢,釋放內河港航經濟效能,進一步推動大運河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以“強港航物流、促港產融合、盛內河經濟、興運河之都”為主題,8月3日—4日,京杭運河(濟寧)港航經濟發展論壇在山東濟寧舉行,眾多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為聚焦大運河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擘畫未來。
(相關資料圖)
依托水運網絡優勢 構筑一體化經濟走廊
在本次論壇上,如何讓“千年運河”再現經濟新活力,成為與會專家學者的共同關注點。
“港以城而興,城以港而旺。”原交通部黨組書記、部長黃鎮東表示,從物流來講,港口既是樞紐物流,又是通道物流重要環節。對外開放港口是國家的門戶,港口也是城市的窗口,臨港工業往往是城市的重要工業布局,更是城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特別是“內循環”方面,港口物流是重要條件,有基礎性作用。
依托京杭運河運輸干線,以沿線經濟大市為核心,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聯結帶動周圍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進展,由此將形成線狀延伸的生產、流通一體化經濟走廊。
“依托這一‘黃金水道’,加強沿線城市的產業聯動和物流合作,可以構筑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第八屆中國航海學會理事長、上海海事大學原校長黃有方談到,運河沿岸城市產業體系相對錯位。依托運河航運,將促進相關城市的合作,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復興運河經濟。依托瓦日鐵路和我國中西部、西北部能源生產基地,為京杭運河中下游提供充足的能源供應;依托山東農業大省,為長三角地區提供優質糧食、果蔬等農產品;背靠廣闊的北方腹地,為京杭運河下游的輕工、電子信息產業提供廣闊的市場。
航運條件越好,發展業態就越豐富,區域經濟活力就越充沛。京杭運河與瓦日鐵路、長江、新菏兗日鐵路等重要通道聯通,多式聯運基礎條件優越,大運河經濟帶正在形成。
因河設市的濟寧,素有“商賈云集之地”的美譽,伴隨京杭運河逐漸發展起來的商業、手工業、服務業等,形成較為齊全的行業和門類。這是京杭運河山東段的一個發展縮影。
近年來,隨著鐵水、公鐵、公水、空陸等多種交通方式的聯運發展,不同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正在顯現,推動經濟業態進一步豐富拓展。從貨物運輸到文旅發展,從經濟增長到文化增輝,京杭運河發揮的作用有增無減。
“京杭運河是南北商貿流通、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不僅是發展航運經濟的‘黃金水道’,還帶動了沿線城市經濟繁榮發展。”濟寧能源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廣宇表示,沿線城市依托內河航運網絡,可以協同聯動沿線特色產業,共同賦能運河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港促城 推動自由貿易政策落地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通過對京杭運河“黃金水道”的價值和功能進行重新認識和再定位,進一步推動港港聯動、港產融合、以港促城,重塑“大運河經濟帶”,對發展運河經濟意義重大。
“目前,內河投資力度加大,逐步轉向為區域性、結構性補短板。2035年,內河千噸級航道達到2.5萬公里,年投資強度需800億元。京杭運河通航條件好,內河高等級航道加快整治,整體改善,沿線掀起內河航道和港區建設熱潮。”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王海建表示。
目前,上海港在投資布局多個內河碼頭,推動大治河河海直達通道開工建設,推廣河海直達船型,加強內河市場培育,進一步加強與內河港口的合作聯動。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部署,也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內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物流業的發展在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中起到支撐、保障、先行作用。
黃有方認為,下一步,與京杭運河相關的港航業應強化多式聯運組織能力,培育發展樞紐經濟、通道經濟,打造經濟和產業發展走廊。在內循環方面,依托京杭運河,連接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骨干網絡。在外循環方面,國際航運向內地拓展成為行業趨勢,京杭運河通江達海、承東接西、溝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將充分發揮,可以考慮申請保稅區的建設,落地自由貿易政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