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去年稻谷飄香之際,我和文朋詩友們參加了“蜀道自駕游活動”。劍門蜀道,在古代交通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于公元前316年開通,由北至南全長200多公里,道路迂回,風光奇秀。
太陽剛剛在山頂露頭,我們從廣元利州廣場出發,半個多小時后抵達第一站——劍門蜀道三國重鎮昭化古城。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城內古式風格的居民房鱗次櫛比,小巷彎彎曲曲,縱橫交錯,恍若迷宮,別有一番風趣。一位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深有感觸地說:“昭化古城由奴隸制時期的苴侯國都邑,到秦漢、三國時蜀漢的重要郡縣,到唐、宋、元、明、清川蜀古驛道上的重要郡縣,再到民國、新中國的昭化縣,1953年至今改為昭化鎮,在同一地方完整經歷了中國地方政權不斷的建置歷史,全國罕見,值得一游。”
太陽升到半空時,浩浩蕩蕩的自駕游車隊,出昭化古城,向劍門關行進。一輛接一輛的車隊,長龍般地盤行于“新蜀道”——劍(閣)昭(化)旅游公路上,途經三國名勝牛頭山、金牛蜀道、天臺山、大朝古驛、志公寺等景點。一片連一片的稻田,在陽光照映下格外耀眼,清風拂過,香氣撲鼻而來,沁人心扉。大朝古驛是蜀道上重要的鏈條環節,據考證,早在三國時期,這里就建有驛站,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是古時人們入川必往之地。朝廷官員、騷人墨客、馬幫商販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尤其是“唐明皇夜宿白衛嶺”“陸游細雨騎驢入劍門”的故事婦孺皆知。如今,這里正加快建設集生豬生態養殖基地、蜀道旅游、郵驛文化展示、休閑農家樂為一體的旅游鄉鎮。
太陽當頂時,我們到達聞名遐邇的劍門關,當地人用“劍門豆腐”招待四面八方的游客。豆腐以劍門山區礫巖油沙石土出產的黃豆為原料,使用來自劍門七十一峰的“劍泉”水,經浸豆、磨漿、濾渣、煮漿、點漿、脫水等工序制成。劍門豆腐顏色雪白,細嫩鮮美,口感不澀,且有淡淡清香。
品嘗了舌尖上的美味,我們成群結隊游覽劍門關。登上關樓遠望,不禁感慨萬千:一部悲壯慘烈的三國華章,在這里演繹出忠肝義膽的故事;一段腥風血雨的歲月,讓英雄豪杰在這里化作仰天長嘆的淚水……如今,人去關在,青山依舊,高速公路、高鐵縱橫交錯,天塹變通途,蜀道不再難。
夕陽西下時,我們到達了活動的最后一站——廣元的南大門、古稱“秦隴鎖鑰,蜀北屏藩”的蒼溪縣。蒼溪是蜀道上的重要節點,現在212國道旁的蘭池村,古時即設有施店馬驛,是明清時秦蜀官道的重要驛站。元到清乾隆前期,秦蜀大道改走蒼溪、閬中、鹽亭。元末明初,廣元—昭化—劍閣段古交通道慘遭破壞,不能通行。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朝廷著力打通經利州、蒼溪、保寧府、鹽亭而入蜀的交通線。時過境遷,物換星移。如今,蒼溪因盛產紅心獼猴桃和雪梨聞名,自2003年起每年3月舉辦“中國·蒼溪梨花節”,并推出了“三百里梨鄉風情鄉村旅游”線路,引得游人從四面八方前來賞花。
沐浴在燦爛晚霞中,我們結束了一天的自駕游活動,一路談笑風生返回城區。一行中有人說,今天的行程要是時光倒流十五六年,其路程近千里,彎多坡高,經常堵車;而今天我們早出晚歸,可謂“千里蜀道一日還”。話未落音,便是掌聲一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