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鐵路“站坐同價”近日引發廣泛關注。事實上,這一爭論自從綠皮火車時代就有,如今高鐵在客流高峰時也會在部分列車加售無座票,然而票價卻與二等座相同,備受爭議。
旅客的不滿很容易理解:都說“一分錢一分貨”,享受不了對等的服務,為什么要交同樣的錢?這在價值規律上說得通。而深入觀察,無座票打折的呼聲高漲,也反映出旅客維護消費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旅客不只關心“能到哪里去”,更關心“服務體驗好不好”。
2014年,時任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胡亞東曾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主要考慮到鐵路公司的運力成本相近,票面價格主要取決于里程,最終認為實施無座票折扣的條件不成熟。核算成本也好、里程也罷,更多是基于運輸單一乘客新增燃料和維護的邊際成本,卻沒有考慮到空間利用率的影響。這部分無座乘客較少占用,理應予以抵扣。
除了剛性成本之外,還有隱藏的“負擔”。雖然鐵路部門回應“無座票可以選擇無人座位就座”,并在高鐵座位旁設置指示燈,但說到底,站一路的情況仍是多數。買一個座位,既是買資格,也是買了一份安穩。無論主動還是被迫選擇了無座,就必然要面對不確定性——“別人來了我讓座,兩站換了仨車廂”,找座位耗費的心力不能不算。
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流動性強,強運力、長途成本較低、提供線性服務的鐵路成為了主要的運輸方式。近來,包括“下鋪可不可以坐”“臥鋪裝床簾”等話題頻繁登上熱搜,反映出鐵路是一塊民生的“鏡子”,折射出公眾對于公平效率的向往和對于高質量服務的需求。發售無座票本來是為了滿足旅客出行的應急需求,何不進一步為旅客考慮,讓定價更公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