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李站長,我家魚塘發現了病死魚,請您幫幫忙。”9月上旬的一天,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鐘山縣水產畜牧站站長、鄉村科技特派員李成林接到了該縣公安鎮廖屋村養殖戶施文英的求助電話。
原來,施文英家的池塘出現鯉魚小面積死亡現象,且已持續了幾天。這片池塘養殖面積達160畝,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造成更大損失。
“我到現場一看,池塘內漂浮著20多尾已經死亡的鯉魚。”李成林說,他通過觀察病魚癥狀及病灶等方法,確認鯉魚死因是患有爆發性出血病。在他的指導下,施文英馬上采用全塘潑灑藥物的防治措施,情況很快出現好轉。
支一個招,就能為養殖戶挽回數十萬元經濟損失,這是李成林團隊服務水產養殖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李成林帶領水產畜牧科技人員奔走在鐘山縣紅花鎮、公安鎮等地的水產養殖基地,給養殖戶傳授水產養殖技術,向科技要動力、向生態要效益,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推廣綜合種養模式
鐘山屬于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四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內水資源豐富,富江穿縣而過,適合種植水稻、養殖禾花魚。
2017年,李成林團隊依托鐘山縣的獨特優勢,在紅花鎮和公安鎮等地探索實施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在水田種植優質稻,并放養禾花魚等魚苗,一舉獲得成功。
“我們團隊在全縣建設4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點。每畝田投入20公斤魚苗,養殖過程中不投料,魚苗靠吃稻田里的微生物及水稻散落的穎花生長。‘稻+魚’每畝能獲得1850元純收入。”李成林說。
2020年,李成林團隊又牽頭組織農戶擴大種養規模,帶領更多農戶參與種養,助其增收致富。
“李成林團隊積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和鄉村產業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鐘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壽龍介紹,該團隊還創新推廣稻蝦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指導農戶創建公安鎮塘貝村稻蝦種養基地,經濟效益顯著。
在李成林團隊的示范帶動下,近年來,鐘山縣發展稻漁(藕)綜合種養面積達1500多畝,總產值超1100萬元。
良種良技送到基地
鐘山縣龜石安升養殖場的鰻魚出口至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李成林團隊經常到養殖場進行技術指導,推廣配合飼料和養殖新技術,改造淘汰傳統養殖模式,使養殖場用藥和廢水排放減少了50%以上,促進了水產科學養殖。”養殖場負責人林光明介紹。
通過用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等方法、應用循環水養殖技術,養殖場鰻魚量質齊升,年銷售鰻魚達150多噸,年產值超1500萬元。
“發展工廠化養殖鰻魚基地,不僅拓寬了勞動力就業渠道,還能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使其增加收入、學到技術。”鐘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創說。
在李成林團隊的技術指導下,鐘山縣實施工廠化養殖鰻魚的技術日趨成熟。截至目前,全縣發展工廠化養殖鰻魚基地兩家,年銷售鰻魚近300噸,年產值近3000萬元;累計解決勞動力就業200多人次,務工人員人均月收入達3000多元。
李成林團隊不僅推廣先進養殖技術,還為鐘山縣清塘鎮斑魚種苗繁育基地提供育種解決方案。該基地集種魚馴化、斑魚孵化、生態循環商品魚養殖于一體,一度面臨斑魚種苗生產難題。“在李成林團隊指導下,基地采用斑魚雌性港種與雄性洞庭湖魚種正向雜交繁殖方式,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基地負責人譚仁振說。
今年以來,該基地馴化雌性種魚18萬斤、雄性種魚9萬斤,孵化魚卵120批次,出售苗種1億尾以上,產值達2000多萬元。
近年來,在李成林團隊的助力下,鐘山縣水產養殖業不斷創新發展。目前,全縣已發展30多家鰻魚、斑魚、龍蝦、甲魚、塘角魚、泥鰍等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及規模養殖場。同時,團隊還推行大水面生態及庭院養殖技術,實施種養結合、魚菜共生模式,不斷推動當地水產養殖業全產業鏈發展。
(何木保 明銘 劉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