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生活飲食都已嚴格管理,但為啥血糖就是難以控制?”前不久,長期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趙先生(化姓)來到南京市中醫院內分泌科就診。趙先生痛苦地表示,自己將胰島素劑量一加再加,可血糖還是經常居高不下,有時還會出現低血糖。
竟是“肚皮”惹的禍
接診的內分泌科陸源源主任對趙先生的糖尿病病情進行了詳細了解,同時對趙先生進行胰島素注射部位的體格檢查。趙先生平時主要在自己的肚皮上進行胰島素注射,在評估胰島素注射部位后,陸主任發現趙先生肚皮上有多個隆起的“疙瘩”,經過視診和觸診,初步判斷肚皮上的這些小“疙瘩”為胰島素注射不規范導致的并發癥——皮下脂肪增生。
隨后陸源源主任使用專業武器“掌上超聲”對上述判斷作出進一步確認,通過超聲檢查明確了藏在肚皮上的一個個“雷區”正是皮下脂肪增生。至此,導致過山車式血糖的真相浮出水面:正是因為平時趙先生不慎將胰島素注射在了這些“雷區”上,所以才會出現血糖忽高忽低的現象。
胰島素注射相關皮下脂肪增生到底是什么呢?專家解釋,這其實是指與胰島素注射有關的局部注射部位的不良反應,表現為該區域的皮下脂肪組織增生、增厚、由軟變硬或出現質地較韌的腫脹,這是胰島素治療過程中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不規范輪換或未更改注射部位、針頭的重復使用、同一部位注射范圍及每日注射頻次,以及胰島素種類及使用時間都可能導致皮下脂肪增生的發生。陸源源主任直言,這些“疙瘩”會導致注射部位胰島素吸收減少、胰島素日劑量增加、血糖波動變大、低血糖風險增加、糖化血紅蛋白升高,從而加重整體醫療成本負擔。
“糖友”該如何判斷呢
胰島素注射相關皮下脂肪增生要如何判斷呢?專家指出,可以配備可用光源,理想情況是使用可調節的光源。如果光源不可調節,醫護人員可以佩戴頭燈或使用手電,調整光源角度以看清皮膚表面的細微隆起或凹陷。皮下脂肪增生表現為皮膚凸起或丘狀,無皮膚顏色改變及毛發分布變化,可見一塊有光澤或色素過度沉著區域或脫毛區域。用筆在皮下脂肪增生的中心做標記,以便觸診。觸診時,檢查者以輕柔按摩的方式(向前或畫圈)向待檢查區域推進,皮下脂肪增生表現為正常柔軟有彈性的皮下組織變成質韌、橡皮狀或缺乏彈性的組織,該異常區域的邊緣清晰并且很容易感受到組織的分界,是周圍軟組織中突然出現的“抬高處”。條件允許時,還應通過超聲檢查來診斷。
陸源源主任建議,“糖友”日常生活中應勤換“打針位置”。把肚子、大腿、上臂、臀部想象成四個“注射區”,每周固定用一個區域(比如這周只打肚子),每天在同一區域內換不同點位。每次注射要和上次的位置間隔至少一根手指的寬度(約1厘米),避免反復扎同一個點。同時,學會“輕輕捏”:注射前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起皮膚(特別是瘦人),針頭垂直扎入捏起的皮膚層,避免打到深層肌肉。重復使用會使針頭變鈍,容易刺激皮膚,因此每次注射胰島素應換新針頭。打完,不要按摩或揉搓注射部位,避免胰島素擴散過快刺激組織。
專家提醒,洗澡時“糖友”可檢查皮膚,摸摸常用注射區域,如果發現硬塊、鼓包或顏色變淺,立刻停用這個區域至少1個月,同時咨詢醫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