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先鋒城市,被稱為中國最具有“硅谷氣質”的城市,從“雙區”建設的國家戰略到“全球標桿創新城市”的城市定位,都決定了深圳要有一流的基礎研究能力支撐。而今,深圳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已然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成為深圳創新高地上的“摘星人”。
聚焦關鍵核心
就在剛剛過去的世界知識產權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公布,截至今年4月26日,已累計申請專利12723件、授權專利5153件、申請PCT專利2126件。其中,2021年深圳先進院新增PCT專利598件,連續兩年位列全球教育機構第一位。
高校應處在技術創新環中原始創新的第一序列。去年11月3日,由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制與產業化”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突破了國際知識產權壁壘,是我國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替代和自主創新的一項里程碑式成果。目前,該系列產品實現了向歐美市場輸出,并走進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逾千家醫院,有效緩解了老百姓使用高端影像設備的看病貴、看病難問題。
在位于西麗湖畔的深圳大學城內,清華也與深圳一起創造了無數國內第一。從發表深圳首篇《自然》論文,到建立省部共建腫瘤化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大衛·帕特森RIOS圖靈獎實驗室,再到全面、深度參與深圳經濟民生等各領域發展……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不斷強化“從0到1”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向關鍵核心技術發起挑戰,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2月15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的2022年度全球年輕大學(創校50年以內)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學世界排名再創歷史新高,位居全球第13位,位列中國內地第1位。南科大以創知推動創新,科研成果產出連年創出新高,在國內外的學術領域發揮越來越突出的影響力。其中,物理系教授張立源團隊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楊學明院士團隊實驗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干涉現象等兩項重大科研成果,連續兩年入選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引領新興產業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深圳高校將學科交叉優勢轉化為集成創新優勢的培育熱土。今年年初,南科大正式成立“先進光源科學中心”“創新材料研究院”“前沿生物技術研究院”“創新智造研究院”“深圳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五個校級實體科研機構,聚焦先進光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新材料、創新智造、前沿生物技術、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
2021年,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科研團隊成立的3家產業化公司,分別聚焦活體功能材料研究成果、DNA存儲研究成果、多肽創新藥物研發成果,實現了“當年成立,當年完成融資”,公司投后估值均超億元。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表示,不同于傳統高校和院所單一的學科布局,深圳先進院堅持科研與產業一體化推進,學科建設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動態調整,讓優勢資源、服務能力、產業需求等要素充分有效整合,以滿足成果轉化的必要條件。
增進民生福祉
高校科研既能“頂天”也能“立地”,以應用研究為導向,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全方位服務國家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
多年來,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于深圳廚余垃圾處理,陽江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安全預警,中國沿海和美國白令海、切薩皮克灣生態調查,數字醫療新裝備等實踐中,在所屬專業領域不僅是深圳“零的突破”,更不乏國際國內首創的“從無到有”。2016年啟動設計的第一艘專項服務于科研和技術開發的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于2019年在珠江口海域順利完成了首個科考實驗航次。與此同時,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迄今完成的企業委托橫向課題超過2190項,不僅成為產業發展的科技源,更成為支撐民生福祉背后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科研反應能力得到檢驗:“AI+大數據”助力南山區防控疫情科學復工、超聲焊接技術助推防疫物資高質高速生產、可重復消毒使用口罩的納米纖維過濾膜材料助力疫情防控、全自動血涂片顯微成像儀等近10項技術以“科研戰疫”化作社會安全的“守護盾”。(記者 李麗 焦子宇)
關鍵詞: 深圳高校 科研機構 DNA存儲研究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