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后的民校會有什么變化,維持民辦還是轉公立?
(資料圖)
在政策的嚴格規范下,體制內民校的質量是否有保障?
民辦雙語/國際化學校,未來如何走向?是否還值得選?
校名“去公辦化”,對校內已有的辦學、課程等有何影響?
……
今天,Q學姐帶大家分析目前的“民辦更名潮”現狀,討論大環境之下,未來的國際升學之路應該如何規劃?北京已有8所民校去掉公辦校名
再也不會公辦民辦傻傻分不清!
目前,北京的民辦學校整頓基本完成,困擾家長們多年的“公辦民辦,傻傻分不清楚”難題,基本得到了解決!8所民校名稱“去公辦化”
10月13日,朝陽區民政局發布準予變更行政許可決定書(朝民民許準變字〔2022〕151號)。決定書顯示,人大附中朝陽分校“2022年09月30日提出名稱變更登記申請。經審查,符合法定條件,依規定準予名稱變更為北京市朝陽區人朝分實驗學校。”圖源:朝陽區教委
此次人大附中朝陽分校變更名稱,可以說是北京所有因涉及公辦校校名而改名的學校中,變動最小的一個。因為“人朝分”三字本身就是這所學校之前的簡稱。但因為涉及的公辦學校名稱是“人大附中”,此次改動的也是“人大附中”。雖然保留了“人”字,但這個字不是人大或人大附中獨有,所以雖然感覺既不換湯也沒換藥,但從規則的角度而言,卻也屬于非常巧妙地符合了規定。其實,這已經不是今年第一所民辦學校改名。此前,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規范公參民學校的相關通知,今年北京已經有十多所所民辦學校改名,先是清華附中國際學校改名為北京市朝陽區清森學校,打響了公參民學校改名的“第一槍”。接著,又有6所學校去掉了名字中的公辦校名稱或簡稱,從名稱上與公辦學校撇清關系。這7所學校分別是:清華附中國際學校更名為“北京市朝陽區清森學校”;一零一實驗學校(公參民)更名為“北京市海淀區啟慧未來學校”;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聯合實驗學校(公參民)更名為“北京市海淀區人北實驗學校”清華附中稻香湖學校(公參民)更名為“北京市海淀區稻香湖學校”北京市朝陽區北外附校雙語學校更名為“北京市朝陽區北外同文外國語學校”北京市第八中學怡海分校更名為“北京市豐臺區怡海中學”北大附屬實驗學校更名為“北京市豐臺區新北賦學校”;稻香湖學校已去掉“清華附中”的招牌目前,北京還剩4所民辦學校擁有公辦學校的名稱——朝陽區的人大附中朝陽分校東壩校區、北京八十學校、陳經綸中學分校實驗學校,以及西城區的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到底是保留校名轉公,還是去掉公辦校名,亦或是保持不變?目前還沒有最終消息,不過應該很快了。
7所“公參民”民辦學校已轉為公辦
此外,清華附屬實驗學校、人大附中分校等7所“公參民”民辦學校,保留原名稱并轉為公辦學校。
人大附中分校、北外附校、建華實驗學校、理工附中分校等4校將轉為區屬公辦學校,校名不變,作為新設立的公辦學校開展新學年的招生入學工作;
清華附屬實驗學校將轉為大學舉辦的公辦學校,民大附中實驗學校、北大附中實驗學校將分別轉入由大學舉辦的民大附中和北大附中這2所公辦校。
自今年9月份新學期起,7所學校的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將按照國家規定免收學雜費,高中階段在校生將按照公辦高中標準收取相關費用。規范后,海淀區公辦教育總學位將增加1萬個左右,優質公辦教育資源更加豐富。
此次人大附中朝陽分校學校更名后,北京公參民學校的難題已基本得到解決。要知道,北京的公參民學校因為其歸屬的復雜性,既有市屬、區屬,更有部屬,并不容易解決。此翻大整頓,教育部等八部直接下場,明確表態和執行,這才使得北京這些打著公辦校校名的民辦學校,最終回歸公立。與清華附中、人大附等劃清界限
摘下“名校光環”的民校還值得選嗎?
2021年7月8日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的《關于規范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規范的是公辦學校參與或變相參與民辦教育,核心是“民辦不能占用公辦學校資源”。那么,那些既沒有轉公辦,也沒有停辦,卻不能再與公立牛校掛鉤的民辦學校,到底何去何從呢?我們可以在清華附中國際學校今年的一系列變動中可以一窺究竟。今年3月,北京首所“公參民”學校清華附中國際學校更名為清森學校。
到了今年8月份,學校再次宣布:北京朝陽區清森學校(原清華附中國際學校)與創新教育機構探月學院開展戰略合作。
學校也將重組管理團隊:學校與清華附中完全剝離;
解除與清華附屬實驗學校的合作協議;更改學校英文名稱中與清華附中相關的英文;更改學校英文名稱為Qingsen School;同時引進北大附中系的創新學校—探月學院,探月學院將全面負責清森學校的中學部,并遷址至清森;……
校長施平、執行校長張文穎、中學部副校長劉薇不再在學校擔任任何職務;任命北大附中原副校長、北大附中實驗學校原校長陳偉聰為清森學校校長;任命探月教育首席執行官王熙喬為清森學校助理校長,協助陳偉聰校長管理和落實學校的其他工作;任命探月學院副院長楊博宇為中學部校長,統籌管理中學部的中外教及教育教學工作。這會給學校辦學和課程帶來變化嗎?肯定會的。清森學校在給家長的公開信中表示,學校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做出系列調整和提升。其中,將在小學階段構建體系化、分階段的STEAM融合項目,提供更多“做中學”的教學場景,完善多元化、多層次、個性化的社會情感教育與學生支持。構建不同學科與場景遷移的核心素養發展與評價體系。在中學階段,增加來自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四中、上海中學等知名公辦學校以及來自頂尖國際學校、企業組織等48名教師進入中學部,將師生比提至1:4,提升課程廣度和深度,增加基于真實場景和挑戰的學習與實踐機會。在這些調整中,探月學院的創新教育模式尤其突出,或給清森學校帶來全新的面貌。不過也有家長表示,清森完全脫離清華附中,選擇與讓人耳目一新的探月學院合作,但脫下“名校光環”后,幾乎相當于重頭開始,還值得選嗎?其實,對于國際教育而言,公辦學校的校名也不一定就是金字招牌。作為北京第一所去掉公辦學校校名的民辦學校,清森剝離了與清華附中的關系,與探月學院進行課程的改革和融合,不失為一條鳳凰涅槃的通道。這種改革短期會給學校帶來招生方面的困難,但長期來看,學校在辦學上將有更大的可能。清森學校作為口碑比較好、運營比較成熟的民校,所受影響不會非常大,未來具體如何發展,我們拭目以待!這些變革,勢必將促使民辦教育更好更快地發展!其實,“民轉公”“民辦更名潮”等大動作之下,真正的目的是還國內教育市場一個公平、規范的環境,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這兩年,國家對教育的關注前所未有,大浪淘沙之下,無論是公辦教育、民辦教育,還是國際教育,均往規范化發展,長遠來看,對家長選校升學利大于弊。時代在發展,在家長們的努力下,現在的孩子們無論在教育上擁有了更多的選擇。不論公辦還是民辦,不論校名到底是不是“名校”,我們衡量一所學校是否適合孩子時,建議家長必須提前進行規劃和調查,摸清學校的特色,這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國際教育網·升學中心團隊擁有數十年北上廣深及香港新移民家庭升學服務經驗,由專業升學顧問團隊個性化定制升學和學術提升方案,致力于服務于為子女尋求精英教育、對教育有更高追求的家庭,提供內地及香港優質學校升學、轉學、入學及備考等一站式VIP國際學校升學服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