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
【資料圖】
姥姥帶娃三年,女兒卻分文不給。
無奈之下,姥姥將女兒告上了法庭,法院判決,女兒必須支付姥姥14000元撫養費。
起因是女兒在2016年生了一個孩子,把孩子交給姥姥撫養后,就外出務工整整三年。
等孩子長大了,她回老家想把孩子帶走,卻絲毫不提當初承諾的每個月2000元的帶娃補貼。
當媽的都知道,帶孩子到底有多累。
這位姥姥操了多少心,白了多少頭發,才把孩子拉扯大,最終女兒才給了14000元,每個月300元,連伙食費都不夠。
想起一句調侃,帶娃的老人,處境尷尬。
說她是保姆吧,又不領工資;
說她是客人吧,又要成天干活;
說她是幫忙吧,兒女卻不感恩。
她們無怨無悔地為孩子付出,她們的心酸與無奈,也該被看見了。
01
老人不喊累,是為了不讓兒女擔心
微博上有一個投票:你們家是誰帶孩子的?
共3565人參與,超過一般人的表示,是姥姥/奶奶帶娃。
是她們不愿意跳廣場舞、打麻將、四處旅游嗎?
不是,她們只是心疼自己的孩子。
央視曾拍攝過一部名為《姥姥》的紀錄片,被問起為什么要幫孩子帶娃時,一位姥姥笑著說:“誰也不為,也得為我姑娘呀。”
因為當過媽媽,所以知道帶娃到底有多累;
因為心疼女兒,所以寧愿自己扛起這份苦。
看過一個視頻,一對老夫妻在70歲時選擇北漂,幫女兒帶娃。
早上六點準時起床,姥姥給外孫沖好奶粉,給女兒熬上粥,再把外孫的衣服暖暖,準備叫孩子起床。
早上七點半,姥爺騎著電動車送外孫上學,風雨無阻。
姥姥則在家里準備女兒女婿的早飯,只為她們能吃上一頓熱乎乎的飯。
送走了一家人,姥姥姥爺還不能休息,收拾廚房衛生間,洗五口人的衣服,掃地拖地。
轉眼到了中午十二點,自己就隨便對付點,抓緊時間躺著休息一會兒,馬上讀幼兒園的外孫就該放學了。
姥姥提前準備好保溫杯和小零食,姥爺接送外孫去興趣班,為了孩子上課中途能喝口熱水,他坐在興趣班的門口,一刻都不敢離開。
姥姥呢?爭分奪秒地準備五口人的晚飯。
吃完飯,洗完碗,她也不敢休息。
女兒若是累了,她就給外孫講講故事,好讓外孫不要纏著媽媽;女兒若是想陪孩子,她就洗衣服洗澡,收拾家里。
每天早上6點上班,晚上12點下班,全年無休,節假日更忙。
他們幫兒女省下了請保姆的錢,幫他們免去了后顧之憂。
他們總是一邊念叨著“媽沒啥本事”,一邊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當初自駕的蘇敏大火后,人人都在感嘆她勇敢又灑脫,很少有人注意到,她在離家之前做了什么。
明明已經確診了重度抑郁,但她為了減輕女兒的壓力,決定再忍一忍,把雙胞胎孫子帶到上幼兒園的年紀。
帶孩子實在太忙了,但她為了湊錢買車,只能逼自己做自媒體,白天做飯順便拍視頻,晚上熬夜學習剪輯。
甚至當她終于把孫子帶到了上幼兒園的那一天時,她并沒有立馬離開,而是把家里里外外都收拾干凈,連女婿的鞋都刷了。
她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后,才放下了心,跟女兒道別。
老人帶娃,就是每個細節都寫滿了“盡全力”、“我愿意”。
對兒女無私地奉獻著,對自己盡力地克制著。
02
老人不傻,她只是愛你
發現了嗎?
老人開始帶娃后,便和兒女交換了身份。
她們離開了呆了一輩子的老家,告別了交心的老友,拎著一個行李箱,到了陌生的兒女家。
她們搞不懂大城市的地鐵和公交,也不會用兒女家高科技的電器。
于是,從前意氣風發的她們,一下子變得拘謹了起來。
那個曾愛和兒女吵架的媽媽,變得會看兒女的眼色了。
公益短片《媽媽的媽媽》,看得讓人心疼。
姥姥來北京帶娃,一切都不適應。
剛學會了用孫女的平板,又被登錄動態密碼的難倒。
眼看著作業來不及交,她連忙給女兒打電話,卻只收到了一條自動回復的短信“你好,現在我不方便接聽……”
就連在巷子里的小超市給孫女買根棒棒糖,都是錯的。因為她不懂得看成分,這個糖不健康。
矛盾爆發,是有一天,孫女發燒了。
她手忙腳亂地給孫女裹上被子想“捂一捂”,卻被女兒一把拉開:
“我壓力那么大,你到底是來幫我的還是……”
沒說出口的后半句,仿佛一把刀,扎進了她的心。
她變得愈發沉默,思索著也許自己真的給女兒添麻煩了,便買了很多餃子皮和餃子餡,包好凍在了冰箱里。
她悄悄收拾好行李,離開的那一天早上,女兒還在睡覺,她小心地關上了門,獨自回了老家。
來北京是為了給女兒減輕點麻煩,離開北京也是為了不給女兒添麻煩。
帶娃的老人們,心里只有兒女,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她們從不抱怨,總是笑臉盈盈,以至于兒女們很難發現老人們的心事。
孤獨,就是他們最難解的心結。
紀錄片《姥姥》中,從老家漯河來到了鄭州。
聽不懂鄭州方言,老伴不在身邊,兒女下班很晚,在漫長的白天里,她常常抱著孩子,一動也不動:
“坐在那兒傻傻呆呆的,非常困惑。”
想起大潤發超市曾公布過一組數據,有近7成隨遷老人,會和相熟的店員嘮嘮家常。
哪怕只是店員簡單的一句“您最近身體怎么樣呀”、“最近豬肉便宜了”,老人們也總能連聊帶比劃地很開心。
這種被關心、被重視、被理解的感覺,才是帶娃老人最期待的事情。
03
珍惜那個,幫你帶娃的老人
這些年來,關于隔代育兒的紛爭幾乎沒有斷過。
我明白媽媽們的焦慮,老人的育兒觀念,的確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但正如老人們所辯駁的那樣:“就算……我不還是把你/你老公養大了嗎?”
仔細想想,這句話其實是有道理的。
我們自己,或是我們親手挑選的老公,都是老人們帶大的。
如果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對老公有信心,那么我們也應該對老人有信心。
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沈奕斐說,隔代育兒,其實有些被妖魔化了。
她有兩個孩子,生老大時,婆婆要捆蠟燭包,說捆了的孩子比較好帶。
她覺得婆婆沒理沒據,不肯捆。
老二是在美國排名第一的婦產科醫院生的。
她沒想到,孩子一出生,醫生就拿了一條小被子,教她怎么捆蠟燭包。
她問醫生,為什么要這樣做?
醫生解釋道,假設你是一個不會游泳的人,你被踹到了水里,第一反應是不是手腳亂抓?
她說是的。
醫生說,孩子也是同樣。離開了子宮后,孩子也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手腳亂抓,蠟燭包能最大程度地幫孩子模擬子宮的環境:溫暖、有包裹性。
有安全感的孩子,吃得多、睡得香,產婦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她這才意識到,老人們其實只是輸在了“空有經驗,不懂理論”上,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能把兒女拉扯大,一定也有自己的道理。
媽媽們當然可以要求老人用更科學的方式帶娃,但這個過程需要耐心與磨合。
我希望媽媽們不要因此而太過焦慮,忽視了老人的付出,傷害了家人,也傷害了自己。
更何況,就算老人不會教育孩子,幼兒園、小學,那么多專業的老師,正排隊等著孩子呢。再壞的習慣,都能給糾正過來。
說到底,老人幫忙帶娃,重點在“幫”字,育兒的第一責任人,依然是爸爸和媽媽。
與其為隔代育兒而焦慮,不如讓老公多參與育兒。
珍惜那個幫我們帶娃的老人吧。
正是她們的付出,讓我們能在下班后吃上一頓熱乎的晚飯,在睡前有時間刷刷手機,在周末不急不忙地帶孩子野餐。
愿所有家庭,都能和睦溫馨。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系,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采取適當措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