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落地,對從小大量廣泛閱讀并且有穩定閱讀習慣的孩子一定是受益的,相信老師們已經從日常教學任務中感受到,增加高質量的閱讀至關重要。但是你如何說服學生進行閱讀練習呢?
一項研究甚至發現,學生的閱讀“動機”可以影響學生當前和未來的閱讀量和閱讀廣度。換句話說,要讓我們的學生閱讀,必須先激勵他們。
(資料圖)
研究驗證了積極的閱讀態度對閱讀成績的“時間互動效應”。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動機與成績的相互作用越來越多——即使動機不影響學生當前的閱讀成績,它也可能對他們未來的閱讀成績產生重大影響。
為了激發閱讀練習的興趣,老師們需要抓住三個關鍵點:為學生設定個性化目標,而不是默認的年級標準水平;將個性化目標當作學生的閱讀動機;因材施教,閱讀動機不是單一的,在教學過程中找到其他促進學生閱讀的行為,堅持激勵學生。小睿將在下文中詳細闡述~
我們要設定的第一個個性化目標是閱讀時長,小睿之前的文章中強調了每天至少閱讀 15 分鐘的重要性,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設置不同的閱讀時長。
第二個個性化目標是閱讀材料,應該在學生的ZPD(最佳閱讀范圍)之內。每個學生都會根據他們的個人閱讀水平擁有一個獨特的 ZPD,并且他們的 ZPD 會隨著他們的學習和成長而改變。
第三個個性化目標是學生的努力或成績,這似乎是最難設定和監控的目標,我們需要留意那些總是得滿分的學生,因為這表明學生正在閱讀過于簡單的文本。但是,當分數顯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較低時,可能是學生的 ZPD 設置得太高導致他們選擇了太難的書籍,他們需要更多關于閱讀技能的指導,或者他們沒有閱讀文章所需的背景知識或詞匯。
有個性化目標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多閱讀成就,在基于研究的閱讀練習計劃中設定了個性化目標的學生,與使用相同計劃但沒有設定目標的學生相比,每天閱讀的時間增加了 35%,閱讀了更難的書籍,閱讀理解分數也提高了 4%。
還有哪些其他因素有助于促進高質量的閱讀練習?
答案很多。一項針對 23 所學校(包括城市學校和農村/小城市學校)的 1,700 多名中學生進行的關于閱讀或語言藝術課程的調查顯示,閱讀本身就可以激發動力。當學生被問及他們最喜歡這些課程的哪些方面,閱讀占比高達 77%。
而學生被問到最喜歡什么樣的閱讀活動時,自由閱讀時間和老師大聲朗讀的選擇是最多的。學生們還喜歡大聲朗讀戲劇和詩歌、閱讀老師挑選的班級小說、聽其他學生大聲朗讀、與全班同學一起閱讀以及參加書籍討論小組。
另一項針對一千多名 6-17 歲兒童的調查也發現,孩子們對選擇自己的閱讀材料有強烈的偏好。將近90%學生表示,他們最喜歡的書是他們自己挑選的,然而仍然有學生表示很難找到好的閱讀材料。
老師在學校讓學生參與閱讀的最佳方式是留出時間進行獨立閱讀并大聲朗讀給學生,并且為學生提供大量且題材廣泛的閱讀材料,但因材施教,發現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喜好和習慣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