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媽媽才會阻止孩子買言情小說?
(資料圖)
近日,廣東深圳的一位媽媽在一家書店大罵店員“賣毒品給孩子”。
事情大概是一個小孩子在書店買了有關言情、盜墓內容的書籍,家長發現后找到書店,與店員發生爭執。
這位媽媽將書狠狠地摔在桌上,對著店員說:
“你們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居然在這里賣‘毒品’,我們兩代人的心血,在這里買房子,送孩子到學校去讀書,這樣的書不準再賣給我的孩子!”
甚至揚言要一把火燒了這些書。
媽媽撒潑打滾、情緒失控的樣子,看得人實在窒息!
對孩子來說,在這種控制欲強且高壓的環境下,言情書的殺傷力可能還不如這個媽媽。
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家長怪書店、怪游戲公司、怪出版商,從來都不知道先怪自己。
好的家庭教育,應當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
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長很大部分是依賴家庭的,不能把責任全推給社會,更不能讓全社會為你家的孩子成長買單。
在家庭教育中,這種情況普遍存在,尤其這3條“高壓線”,真的要規避。
過強的控制欲毀掉孩子的幸福感
孩子有一個控制欲強的媽媽,壓力一定特別大。
有網友說,“有一種笨鳥自己飛不起來,就繁育下一代,讓下一代使勁飛的感覺”。
在生活中,控制欲強的家長非常常見,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孩子就必須按照TA的要求去做。
《少年派》有一期節目,是一個初一的小女孩,平時喜歡寫小說,從三年級開始,寫了56本,一共30多萬字。
因為這個愛好,她的文科成績很好,但理科成績卻成了短板。
為此爸爸很著急,認為她寫小說就是在耽誤學習。一怒之下,把她50多本一筆一劃寫的小說全給撕毀了。
在她嘗試跟爸爸說“我真學不進數學,我喜歡文學”時,
爸爸卻是這樣說的:
“你偏科嚴重,這樣下去考不到好的高中,更考不到好的大學。”
“別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你會把這個成績趕上去的。”
許多父母喜歡把“自以為是的愛”投射在孩子身上,用各種方式約束孩子,企圖達到自己的目標。
武志紅老師曾在《圓桌派》談論過父母的控制欲,他說:
“想體驗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想怎么對待都行。然后道德輿論和文化指向都是,父母不管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好。”
這是一個多么絕望的惡性循環,控制孩子的人生,讓他們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卻毀了兩代人的幸福。
那些牢牢掌控孩子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余地,這些孩子要么變成一個只會依賴父母的人,要么一生反抗父母,成為極端叛逆的人。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發現,
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后獨立性較差,依賴感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控制型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就會形成一種沒有互動、沒有溫暖的親子關系,導致他們成年后對自己身邊的親密關系感到不信任。
真正愛孩子,應該是尊重孩子,他有自己的路要走,我們只需要引導就好。
所以,與其等孩子長大后拼命掙脫父母的掌控,還不如從小就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只要孩子不學壞,就盡量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長。
而家長,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絲喘息的空間,擁有更輕松自在的生活。
過度的焦慮催垮孩子的自信心
《陪讀媽媽》中的陳莉莉對羅盼的愛,就過于沉重。
她總是對羅盼說他與別人不同,只有讀書是唯一出路,成績好可以光宗耀祖。
除了學習,陳莉莉基本不讓羅盼做任何事,不允許出去玩,就連課外活動都不希望他參加,還干涉他交朋友,每天就在一旁看著他讀書、背單詞。
陳莉莉的這份焦慮感,也傳染給了孩子,羅盼只能逼迫自己,不停的給自己施加壓力,最終羅盼成為一個極度自卑、內向的“學習機器”,甚至生出抑郁的傾向。
這個時代的父母們都活的很累,因為他們太過于焦慮。
曾有位廣東的媽媽,因憂心孩子沉迷游戲,學業退步,于是加進游戲群里怒斥群友。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家長跟一些影視作品、游戲、動漫較上了勁:
怪游戲公司出了游戲讓孩子沉迷、怪動畫公司出的動畫引導性不好、又怪網上的創意視頻太過,讓孩子模仿結果出了事。
短短一生,父母卻有大半輩子都在為孩子這那操心,神經緊繃,怎么能不累?
為了讓孩子學習,家長“不顧一切”的將所有外界有害于學習的事物拒之門外,孩子在父母塑造的殼里苦不堪言。
心理學上有一個“瓦倫達效應”。
它認為,越是在意一個目的,就越容易患得患失,而失敗的可能性遠遠超乎想象。
養育兒女,亦是如此。
在這種過分焦慮和在意下,孩子根本無法朝著父母心想的好方向發展,反而會頹喪挫敗。
我們真的不必如此焦慮,培訓班不是一定要上,也許孩子在學習之余還有別的天賦特長;
考試成績也不一定每次都是班里前幾名,也許孩子只是小小的失誤一回;
工作也不一定非要安定平穩,也許孩子在喜歡的事情上可以開辟另一番天地...
回到開頭的新聞里,如果孩子能被言情、玄幻、盜墓小說毀了,那么社會可以輕而易舉地讓這個孩子站在天臺上。
孩子比大人想象的皮實得多,如果父母們能夠看開一些,放輕松一些,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父母的內心也能獲得更多平靜,孩子也能成長得更快樂一些。
過大的脾氣讓孩子脆弱又敏感
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是:易怒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后會怎樣?
這個話題,深深戳中了廣大父母和孩子的心,引起了網友們強烈的共鳴:
當我長大成人時早已遍體鱗傷,害怕媽媽的壞脾氣,卻又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她那樣的人。
害怕犯錯、害怕被指責,一點小事就會開始波動,成年之后變得自卑懦弱,會為了一點小事就給別人道歉。
渴望被愛,又害怕被傷害,因為自己總是被先放棄的那個。
在這樣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心靈該有多敏感而脆弱啊?
著名心理學家薩提亞說:與憤怒相伴的情感通常是傷害和恐懼。
你一點就著,一驚一乍的脆弱情緒,雖然對孩子肉體沒有傷害,卻成了孩子精神上的折磨。
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無論面對怎樣讓人“暴怒”的局面,請父母們記住一句話:你們的好情緒才是你們家最好的風水。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能有效控制情緒,給孩子一片愛的藍天白云,以助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開放季節,每個孩子亦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他有自己的路要走,我們只需要引導就好。
很喜歡《奇葩說》中陳銘老師說過的一段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一方花園,給Ta養料和空間。
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漫長一生中,能讓孩子擁有一個正常發展的身心,比父母的任何期望都更重要!
END作者:半小知,部分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關鍵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