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 第一單元探究回顧
?中心思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家庭關系有助于形成我們的身份認同。
?探究線索
1.家庭的多樣性
2.家庭的責任
3.家庭怎樣影響我們的成長
?重要概念
形式、責任、連系
?學習者培養目標
積極探究,懂得關愛、勤于思考
?超學科技能
社交技能(發展積極的人際關系和協作)、交流技能(交換信息+信息與通訊技術 )
3-4歲的幼兒正處于建構自我意識的初始階段,對于“我”和周邊的世界有無數個好奇的小問號。在“我們是誰:家庭”這一探究單元,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從自己最熟悉最依戀的地方——“家庭”這個切入點開始話題,探究家庭是什么?“我”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么?家庭怎么影響“我”的成長?讓我們以問題為導向,沿著探究線索,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吧。
在“我們是誰:家庭”單元的開始,我們讓孩子們發揮審美能動性利用五顏六色的材料制作裝飾全家福,并把裝飾好的照片作為課室環創的一部分,創設一個溫馨的“家庭”主題環境。
我們從“全家福”來引導孩子們開啟對“家庭”這一概念的前期認知:“家是什么?”
我們得到了一些很有趣的答案:
Elena:家就是爸爸工作打電腦的地方
Karen:家就是媽媽化妝涂口紅的地方
我們鼓勵孩子拿著全家福,向我們介紹TA的家庭:“這個是我的爸爸,他很高。”、“這是我的媽媽。”,“這張照片是在迪士尼樂園拍的!”……
在群體討論中,孩子不僅需要輸出自己的觀點,更要耐心聆聽和思考,這考驗的正是孩子們的交流技巧!有些孩子根據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了他們的發現:“Keira和她的爸爸媽媽長得好像啊!”、“為什么我們家有5個人,他的家里有4個人?”、“我沒有哥哥姐姐,我家里只有我和爸爸媽媽。”,看,孩子們發現不同家庭之間的相似性(Similarity)和差異性(Difference)。
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語句尚且稚嫩,但絲毫不影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們與家人之間濃濃的依戀感;孩子們也能夠體會“家”對于個體的意義,家由最親昵的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和爺爺奶奶組成,是由情感紐帶連接的社會單元。
我們希望孩子們通過過去的經驗代入他們的游戲世界中,與現實世界建立聯系。在家庭角色扮演中,在一位小男孩選擇了當奶奶,一位小女孩說要當媽媽,小男孩說“奶奶每天都接我放學,陪我吃飯,所以我知道怎么‘做奶奶’”,小女孩說:“我要做媽媽,我煮很多好吃的給我的孩子吃。”
其實在每日的相處中,勤于思考的孩子們都能感知身邊的家人們的付出和守護,每位家庭成員都承擔著不同的家庭責任,筑起了溫暖的家庭港灣。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積極探究的IB學習者們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發現了:“掃地很簡單,我在家也可以幫媽媽掃地。”、“我能自己洗襪子。”,原來我們作為家庭成員的一員也能幫忙分擔部分的家庭責任。
幼兒在學齡前階段際關系交往是以家庭為核心,但是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后,他們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系和社交規則,對家庭責任的了解可以進一步延伸到孩子的校園生活中。
其實,班集體也是家庭形式的另一種體現,老師和同學、同學和同學之間有著緊密的情感聯系。班級內的所有成員共同合作繪制了一棵Family tree,增進了彼此的親密感和班級的凝聚力。同時,老師也會開始引導孩子們思考:我們一起在班級這個大家庭中生活和學習,所以班級里的每個成員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維護我們的班集體。
從家庭到學習社區,不僅是孩子生活半徑的延伸,更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開始,孩子在這一過程會逐漸發現“我”在不同集體中的角色和責任。
以家庭關系和家庭成員的職責為載體,不同的觀點、經歷與家庭背景出發,他們通過親身經歷、探究學習,不單單更進一步地了解身邊的家庭成員,也更加了解了班級里的小伙伴,知道了家庭成員的興趣愛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更知道了自己在班級大家庭和家里的責任。
Alpha班的孩子們意識到到自己身處于集體中,能采取行動,提升自我管理意識,并為集體創造價值和作出奉獻。他們逐漸懂得關愛他人,愿意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家人、朋友們建立更積極的社交聯系;為了維護班級的秩序,Alpha班的孩子注意保持班級環境的整潔,自覺整理自己的物品,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一日生活有愛有序地進行著。當他們置身于一個由自己、家人和小伙伴共同構建、共同維持的環境中,內心將被自豪感和歸屬感充盈。
自我管理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