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搖滾狂花》,終于迎來了大結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劇中姚晨扮演的單親媽媽彭萊,是一名過氣的搖滾歌手,她總是化著濃重的煙熏妝。
她抽煙喝酒,不考慮孩子,只追求自己的人生。也因此,她和女兒白天矛盾不斷,雞飛狗跳。
故事的最后,這一段跌跌撞撞的親子關系最終得到了和解。
女兒明白了媽媽其實一直在偷偷關心著自己,母女之間的誤會終于解除。
從一開始,“媽媽”的角色形象就垮了,彭萊拋下女兒十幾年不負責任,回國后還想繼續拋下女兒回美國養老,狗血到讓觀眾看得牙疼,直呼“自私”!
01
每個孩子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
世上哪里有無緣無故的“自私”呢?
5歲時父母離異,彭萊被寄養在姑媽家。
姑媽嗜酒如命,脾氣暴躁,經常打罵她,她的成長歲月里沒有得到過什么家庭關愛。
年幼的彭萊,偷喝姑媽的酒,染上了酒癮。十幾歲時終于受不了姑媽的折磨,輟了學跟著朋友大崔去北京闖蕩,成為一名搖滾歌手。
19歲,她有了女兒,有了房子,有了家。
后來,因丈夫出軌閨蜜,離婚后,她獨闖美國。
12年后,因前夫突發心梗去世,她回國與女兒重逢。
因為她缺席女兒的成長,女兒對她心中充滿了“恨”。
彭萊和女兒白天的第一次見面,是宿醉后被女兒用一盆冷水潑醒,孩子大聲嘶喊:“你12年沒回來,現在滾回來干什么!”
白天想把彭萊趕走,就換了房子門鎖,作為回報,彭萊用一支502直接堵死了鎖眼。
這哪是母女?感覺就是同一屋檐下的仇敵。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原生家庭就是培育他的土壤。原生家庭的影響刻在一個人的骨子里,彭萊表現出的任性、不羈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
就像她的獨白:“我習慣了沒有愛的生活,我害怕去愛,我上哪里去找愛,我搞搖滾是因為我要刀槍不入過完這一生。”
缺愛的孩子,內心就像是一片荒漠。而缺失的愛,也會成為親子關系一道深不見底的鴻溝。
彭萊的原生家庭中,因為沒有感受過愛,她不知道如何向女兒表達自己的愛意,彭萊缺席女兒的成長,她不知道如何當好一個媽媽;
彭萊的經歷中,她被拋棄,被打罵,被傷害,沒人教她如何去愛,她不愿委屈自己,她更多顧及的是自己的感受。
02
做一個“自私”的媽媽,到底有多爽?
彭萊當了媽以后也不耽誤她繼續燙頭、開演唱會,就算天崩地裂,她還是原來的彭萊。
彭萊她并沒有母愛泛濫,離婚后,出國打拼,卻沒有因為母親的身份有所牽絆,瀟灑地說走就走。
一別十二年,回國后,面對成年女兒的抵觸與叛逆,她更多的不是愧疚,而是想把房子賣掉,分完錢繼續搞她的音樂事業。
彭萊活得很肆意,她懂得取悅自己,她也不怕別人指責她不是一個好母親,在她看來做自己、愛自己,優先于做母親。
除了成為媽媽,她更想成為自己。
她不在乎別人的目光,只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讓自己活得自洽。
微博上有個話題:當一個自私的媽媽是什么體驗?
有位媽媽分享了她的經歷,在孩子一歲之前她曾扔下所有工作,在家做過一年多的全職媽媽。后來孩子大了一些,她就開始工作。
周末,還抽空去放個風,打扮起來,和同學約飯,或者來個短距離旅行,給自己的身心,一個恢復的時間,一下子就神清氣爽了。
成為媽媽是女人的一道分水嶺。
成為媽媽并不意味著無私奉獻,愛孩子并不意味著要放棄自我。
親子關系是相互滋養的,孩子和媽媽是兩個獨立的生命體,為自己而活的媽媽幸福感強。
很多媽媽為了照顧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
媽媽沒有自己,孩子也很難幸福。
媽媽為孩子付出越多,就會把自己放在一個犧牲者的位置,無形中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一個處于一個耗竭的狀態,內心匱乏的媽媽是無法滋養孩子的。
媽媽的愛對孩子而言,就像一道沉重的枷鎖,最終只會壓垮孩子。
自私的媽媽,會把自己放在首位,會給孩子輸送成長的養分,會引導孩子去體會愛,孩子的生命才會豐盈快樂。
03
媽媽先愛自己,才有底氣和能力去愛別人
彭萊并非不愛女兒,劇中有很多細節,展現了彭萊對女兒的愛。
離婚后,彭萊將房子留給白澤奇,是為了讓女兒有地方住;
宴會上,彭萊想起女兒小時候想吃鮑魚,就偷偷把自助餐里的鮑魚裝進包里;
出國后,彭萊一直都在通過好友大崔了解女兒的動態,還特意拜托大崔給女兒買生理用品;
比賽時,白天的樂隊贏了彭萊的樂隊,網友都在“黑”白天。
彭萊為了幫助女兒澄清事實,她特意寫了幾張大字。
相比完美的媽媽,孩子更需要一個自私的,有血有肉,真實的媽媽。
一個能活出自我的媽媽,才是孩子最有力的榜樣。
白天假懷孕,為了養活女兒和女兒肚子里的孩子,彭萊決定重拾樂隊老本行,沖擊“超級大樂隊”翻紅賺錢。
有智慧的媽媽,都懂得活成一束光,才能照亮孩子前行的方向。
女航天員王亞平無論什么時候,都從未停下腳步,放棄自我成長。
因為她知道,不放棄自我成長的媽媽,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和其他的媽媽相比,她更忙,陪伴女兒的時間更少,但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媽媽卻是無所不能的“天”,是她的榜樣,是她的驕傲,是那個能給她摘星星的超人。
媽媽活好自己,孩子更有與生活斡旋的勇氣和動力。
完整意義上的母愛,包括愛自己和愛孩子。
一個女人成為媽媽,不是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圍著孩子打轉,而是合理的“自私”,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媽媽把自己照顧好,多關愛自己的身體,多一點打扮,多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不放棄自己的愛好,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給自己留一些空間安排自己的活動等等,媽媽獲得的愉悅感和幸福感,才會轉化成托舉孩子的力量。
一個會富養自己的媽媽,才有能量向外部釋放愛。
《覺醒的媽媽有力量》一書中提到孩子的成長,是媽媽的一場修行,媽媽想要活出生命的自由,輕盈,和溫暖:
首先,與自己的關系,看到自己的需求,才能綻放生命的活力;
其次,與父母的關系,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才能輕松前行;
最后,才是與孩子的關系,學會用生命影響生命,用愛滋養孩子,給他足夠的心理營養!
媽媽除了是女兒,妻子,更是自己。
當媽媽可以“自私”點,不管在什么樣的年紀和角色里都要媽媽先看到自己的需求,接納自己,好好愛自己,把自己活得熱氣騰騰。
關鍵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