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情緒不穩定、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社會關系中處于優勢還是劣勢,這將取決于身邊人對Ta的忍耐力,如果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這就是一種“病”,也許早在年幼時期就種下了病因。
最近,一對夫妻憑實力讓全網窒息,網友們請求他們“趕快離婚吧”。
(相關資料圖)
他們就是張婉婷和宋寧峰,在婚姻紀實觀察真人秀《再見愛人2》中最不被看好的一對。(宋寧峰是和周迅、齊溪有過情感糾葛的文藝范演員,張婉婷是梅婷的經紀人)
張婉婷對丈夫Pua的手段,屢屢突破嘉賓和觀眾的忍耐底線。
宋:“你為什么不高興?”
張:“為什么你還不知道嗎?”
宋:“真不知道,你說說。”
張:“你連這個都不知道還有什么資格說愛我?”
每當自己的情緒無法被丈夫接住,她就會頤指氣使,滿腹怨氣地說:
“你又冷暴力我。”
在張婉婷的連環攻擊下,宋寧峰完全插不上話。
張婉婷自己還爆料有一次和丈夫吵架,丈夫一邊抱著娃,一邊被她掐著脖子大罵,完全不顧女兒大哭,一直用刺耳難聽的話罵丈夫。
張婉婷的情緒容易崩潰到極點,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有時瘋狂至極,旁人無法理解。
有人說,張婉婷像一個刺猬,一邊埋怨別人不顧及她,卻又不給別人關心她的機會,她的性格應該是原生家庭導致的。
歇斯底里的背面,往往是未被安撫的脆弱和恐懼。對丈夫的每一次貶低和嘲諷,都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內在缺乏安全感,極力向外求關注,強勢的背后是對愛的呼喚:
“請你看看我吧”
“多給我點關心吧”
吵架的時候,她會一直在他旁邊哭,但他一言不發,會端茶送水遞紙巾,但就是不會問一句“你怎么了”。
看到他們的相處模式,不少人也產生了共鳴,甚至有網友說“自己就是張婉婷”,雖然有可恨之處,但也需要有被理解的機會。
我們不禁發問:那些長大后在關系里身受重傷的人,都有什么樣的家庭環境?父母的哪些精神虐待會讓一個人的成長之路越走越艱難?
忽視孩子的存在從不積極回應孩子的情緒有一種冷暴力叫“忽視”,它比打罵更讓孩子感到絕望。
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回家,跟家長分享學校的趣事,卻等來一句敷衍“哦,知道了,你自己去那邊玩吧。”
當孩子的學習成績進步了,拿著成績單欣喜地等待鼓勵時,卻被父母潑了冷水:“沒看我正忙著嘛,又不是前幾名,有什么好看的”。
當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了,哭著向父母尋求幫助,卻被軟弱的父母勸說:“沒事兒,又沒傷著,不至于再找同學理論”。
身邊有個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她說的最多的詞就是“忽視”和“冷漠”。
她在家里沒有存在感,父母幾乎沒有愛孩子的能力,從來都不會正面積極地回應她。
長大后她的性格孤傲又自卑,不會主動與人溝通,也時常貶低自己,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變得委屈或狂躁。考上大學終于逃離家庭,很少再回老家。
張婉婷也曾對自己不可控的情緒做出回應,稱小時候有情緒的時候不被接納和理解,從而被上一代人的焦慮不安深深影響,這也導致她生性敏感,每次看到小孩哭鬧,內心都會崩潰和焦慮。
由此可見,從小被家人忽視情緒、從不被接納的小孩,長大之后情緒非常不穩定。
他們沒有存在感,內心極度渴望被關注,被呵護。
在人際關系中,往往很在意他人的看法,遇到一點“不公平”的待遇,心里就非常痛苦,認為自己不被認可,不夠好,必須通過刺激他人的方式引起別人的重視,或者獨自陷入嚴重的內耗中。
無休止的語言暴力總挑愛孩子的毛病如果家長是孩子的“差評師”,那么一個原本自信的孩子將很快變得唯唯諾諾。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語言對孩子的傷害,認為這沒有什么攻擊性,是孩子內心太敏感了。持這種想法的家長,應該在兒時也沒有得到過自己父母的認可。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
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這點事兒都做不好!“為什么你總比別人慢一步!”……
這些看似日常的話,其實都在孩子心里留下一道道傷痕。長期的情緒壓抑,會對孩子的腦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
研究表明,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的腦回路是相同的,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還能改變大腦結構。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海馬體(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前幾年謝勇導演在戛納國際創意節上獲得銀獎的作品《語言暴力》,真實且殘酷地呈現了語言暴力的危害。
他采訪了沈陽市少管所的幾位少年犯,發現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從小被父母語言暴力對待,自我價值感極低!
各種污濁、刺耳的詞匯,比如“豬腦子”“廢物”“丟人”,強加在他們身上。每一句話都像一把槍,直指孩子的心臟。
把孩子當做出氣筒夫妻權力斗爭的“工具”有些父母會把因生活壓力產生的焦慮,發泄在孩子身上。
“我都這么累了,你能不能上進一點”“我們這么辛苦,都是因為你”“這個沒出息的勁兒,跟你爸一個德性!”更嚴重的是,夫妻吵架時把孩子當做權利競爭的工具,用孩子綁架對方。
脾氣暴躁型的父母,一旦把孩子當做出氣筒,后果不堪設想。孩子在他們面前是弱小的,沒有反抗的能力,讓他們肆無忌憚地發泄。
曾經網上曝出了一段穿校服小女孩遭家人輪番暴打的視頻,看得人既揪心又憤怒。
媽媽暴力地把她推倒在地:
爸爸則掄起掃帚就往她身上打,就連弟弟都欺負這個無助的小女孩。
全程小女孩沒有任何反抗,哭喊聲都沒有,應該是被虐打過無數次,內心已經麻木。
被當做出氣筒的孩子,身心經受了來自至親的傷害,一般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也會非常差,長大后極易形成自卑或暴躁的性格。
孩子不是父母情緒的發泄口,莫要把孩子的弱小與天真當作施暴的理由,否則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毀掉一個家庭,因為以暴還暴的悲劇實在太多了。
一個童年缺愛的孩子,會帶著創傷生活,在某一段關系中完全暴露出痕跡,雖然有自救和反思能力的人,會通過二次養育自我獲得重生,但大多數人還是會陷在深淵里,永遠走不出來。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作者:小石榴,部分圖文素材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 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