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剛回到家,我就看到了這樣一幕:
兒子雙手握成拳頭,嘴唇緊緊抿著,眼睛死死地盯著老公,眼神里滿滿的怒火,就像看仇人一樣,怒吼道:“我恨你——!”
老公也不甘示弱回應(yīng)道:“是嗎?如果你死了我也不會在意的!”
(資料圖片)
我連忙把拉開父子倆,生怕下一秒他們就會打起來。然后,我開始向老公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
原來,兒子鬧情緒不想練字,幾番督促沒用后,老公開始賭氣:“你要是再不好好寫,我就把你的樂高全部扔掉,明天你也不用上學(xué)了?!?/p>
兒子居然也生氣了,說他每次就知道這招。
兒子不過12歲,就如此不聽管教,老公氣得不輕,胡亂抓起一堆樂高就要扔垃圾桶,兒子見勢,竟跑到書房拿出老公珍藏的酒,也要扔掉。
兩個人誰也不肯讓一步,于是才有了我剛才看到的那一幕。
我特別無奈,其實,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兒子由于大腦發(fā)育不完全、生活閱歷不足,難免不理智,往往表現(xiàn)得“意氣用事”。
作為父母,若只顧賭一時之氣,那倒比孩子更像孩子。
想教育孩子,結(jié)果,卻讓彼此的關(guān)系水生火熱,不僅無助于教育,反而容易傷害到孩子。
01
賭氣,從來不是教育,而是泄憤
一位資深家庭教育家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常常歌頌父母之愛的無私,卻忘了有些父母是真的會和孩子斗氣斗狠的,就是你把我氣成這樣,我也要報復(fù)回去。
賭氣,從來不是教育,而是泄憤。
山東淄博,一名13歲女孩因為遭受媽媽訓(xùn)斥,一時想不開,反鎖了房間門,坐在6樓窗邊。
消防員趕到時,女孩雙腿已經(jīng)伸出窗外,情緒很激動,隨時可能跳樓輕生。
為了女孩的安全,消防人員勸說媽媽先跟女孩道歉,把女孩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再說。
可這位媽媽卻雙手環(huán)胸,直接走開,直言自己是不可能和女兒道歉的。
孩子要輕生,媽媽卻在賭氣。
消防員又氣又急,忍不住問媽媽:
“她是你親生的不?”
“道歉的話如果你說不出口,我教你一句一句地說行不行?”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媽媽仍在較勁,不肯妥協(xié),理由也很簡單:“她每次都威脅我你知道嗎?”
評論區(qū)有位網(wǎng)友的留言很犀利: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你愛賭氣,孩子就敢賭命!賭的就是誰更狠!
話糙理不糙,父母和孩子賭氣,其實就是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對立面。
此刻,家的港灣淪為戰(zhàn)場,父母變成了敵人,親子間沒有親情,只剩輸贏。
更讓人覺得難過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任性父母并不少見。
有一位媽媽,因為兒子寫作業(yè)磨蹭,便“威脅”兒子不寫作業(yè)就不許吃飯。
兒子無動于衷,媽媽就抽兒子一通。
斗爭到最后,兒子還是不寫作業(yè),媽媽就賭氣不讓兒子睡覺。
兒子困了躺在地上就睡,媽媽就拿針“恐嚇”兒子——媽媽要求兒子看書學(xué)習(xí),只要兒子一合眼就扎一下。
在上海開往蘇州的高鐵上,一對母子發(fā)生了爭吵,母親要求男孩看書,兒子以車上看書傷眼睛為由拒絕了。
媽媽氣不過,就丟下兒子自己提前下了車。
兒子不過12歲,身無分文,也沒有帶手機,下了高鐵可能發(fā)生不可預(yù)見的意外,媽媽卻仍要賭一時之氣。
在遼寧,一媽媽因為女兒不好好上網(wǎng)課,一氣之下,便拖著女兒去跳海。
海浪一層接一層,女兒半個身子都被淹沒,更因為害怕哭得撕心裂肺。
但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死拽著女兒往深海走……
孩子不聽話,父母有情緒是人之常情。
可一味的和孩子較勁、賭氣,任由自己的負面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只會讓孩子深刻的感受到父母的狠心,而不是教育。
這樣的“賭氣式”育兒,雖然在行動上贏了孩子,卻從孩子心里輸了愛,也輸了親情。
多年以后,孩子可能會忘記你因什么而生氣,卻一輩子記得你盛怒的樣子。
02
父母賭一時之氣,孩子一生沒底氣
樊登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個德國小男孩和爸爸約定好下午一起做木工活,結(jié)果男孩因為在外面玩得太興奮,就把這件事忘了。
等他回到家時,爸爸已經(jīng)開始在干活了,男孩懷著內(nèi)疚的心情給爸爸打下手,各種幫忙。
可是不管男孩如何示好,如何努力干活,爸爸就是不搭理他。
于是,男孩的心情由內(nèi)疚變成憤怒,再由憤怒變成失望,最后由失望變成冷戰(zhàn):“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
多年以后,男孩漸漸長大,漸漸懂事,但對這件事卻始終無法釋懷。
每每想起那個下午,爸爸不理自己的畫面,他就會特別無助和絕望。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懲罰孩子,會賭氣讓孩子在錯誤里待久一點。
其實《正面管教》一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父母情緒化的懲罰會帶來憤恨、報復(fù)、反叛、退縮,唯獨不會帶來反思和改變。
想起豆瓣上一位網(wǎng)友的經(jīng)歷,從小,樓主的媽媽就喜歡用賭氣來解決問題:
她吃飯磨蹭,媽媽等到半小時的沙漏流完,就直接收走碗筷和飯菜,根本不管她吃飽沒。
她偶爾貪玩忘記做家務(wù),媽媽就會一直黑著臉,不和她說一句話。
回家路上和媽媽起爭執(zhí),媽媽就直接讓她從電動車上下來,讓她自己走路回家。
……
在這樣的成長氛圍下,她每天都生活得小心翼翼,緊張敏感。
她不敢哭不敢鬧,什么事都自己消化。性格上也越來越膽小懦弱,不敢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凡事都看媽媽的臉色行事,做一件事情前,她首先考慮的是媽媽會不會生氣。
電影“狗十三”有這樣一段臺詞:
“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em>
“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協(xié)呢?”
一言不合,就和孩子賭氣,是父母給予孩子最深的恐懼感。
如同鈍刀子割肉,一刀一刀地折磨人心,生生地割裂了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健康的心理。
03
高情商的父母,都擅長給孩子臺階
聽說過一段很有道理的話:
為人父母,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都有一個怕:怕自己沒有父母的“架子”,會管不住孩子。怕不給孩子“教訓(xùn)”,孩子就會蹬鼻子上臉。
所以當親子間有沖突、有矛盾時,我們常常反應(yīng)過激。
但其實,管教的目的應(yīng)該是修正行為,而不是真的跟孩子賭氣。
是啊,和孩子賭氣,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xiàn)。
高情商的父母,不會高舉父母的權(quán)威和孩子較勁、賭氣,而是放下身段,放下架子去給孩子一個臺階,成就孩子的成長。
不禁想起作家“錢兒爸”韓濤與兒子爭執(zhí)的經(jīng)歷。
有一次,兒子因為惦記著去玩iPad,在完成畫畫作業(yè)時,隨意畫了幾筆就交差。
錢兒爸看出兒子是應(yīng)付了事,便批評道:“你如果不想畫可以不畫,隨便敷衍幾筆,是湊活了事,你把它拿走吧?!?/p>
本以為兒子會就此認錯,結(jié)果兒子非但不道歉,反而眉頭一皺,胸脯一挺,大吼:“你讓我拿走,我偏不拿走,我就不!”
錢兒爸脾氣頓時也上來了,大喊道:“那你別拿給我看,因為這樣的東西我不看!”
“不看就不看,我今后也不畫了!”
“別拿這個嚇唬人,你愛畫不畫!”
彼時,兒子不服不忿,錢兒爸憋著一股火,兩人就這么僵持著。
但沒多久,錢兒爸就意識到自己這是在和孩子做無用的賭氣,就及時做出讓步,給孩子一個臺階,其中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1、看見、接納孩子的情緒
他把聲音放低,語氣放緩,問兒子:“我讓你把畫拿走,讓你覺得難受了,是嗎?”
2、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情緒化表達
“其實我絕不是要去羞辱你,只是覺得你好不容易畫了一幅畫,卻沒有動腦子,也沒有用心畫,很可惜?!?/p>
3、不要硬杠,要軟著陸
“爸爸非常喜歡你的畫,覺得你的畫真的很厲害,但因為你急匆匆趕完,沒有用心畫,所以看不成了。”
一番話下來,兒子不僅收了身上的刺,還主動提出要好好再畫一幅。
其實,孩子的改變,是需要力量的。
和孩子賭氣,只會讓孩子內(nèi)心的能量都用來抵抗父母的情緒,造成親子間針尖對麥芒。
作為父母,我們能否在被各種瑣事纏身,同時還被孩子氣得冒煙時,仍保持理智、冷靜,不賭氣、不鉆牛角尖兒,及時帶領(lǐng)孩子回歸正途,才是我們需要修為的地方。
給孩子一個臺階,就是讓父母從孩子的對立面走到孩子的前面去引導(dǎo)。
既給自己一個情緒的出口,也給孩子一個反思的時間。
惟其如此,孩子才能把注意力轉(zhuǎn)向自己的行為,慢慢修正自己的行為,成為父母希望的樣子。
04
《正面管教》一書說: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才能培養(yǎng)出自律、責(zé)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xué)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xué)業(yè)成績。”
我們想要孩子聽話,斗狠斗氣沒有用。
教育從來不是比誰“心狠”,更不是要爭個輸贏。
在養(yǎng)兒育女的路上,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真正有效的教育應(yīng)該是父母能夠適當?shù)胤诺妥约旱淖藨B(tài),做孩子一個愛的容器,始終溫柔而堅定地去引導(dǎo)和幫助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TA的尊重和關(guān)注。
為了我們孩子的明天,愿父母們都能收起自己的壞情緒,放低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給孩子多一點的溫柔、耐心、寬容……
被溫柔以待的孩子,才能成長得更耀眼。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quán)歸版權(quán)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quán)所有人聯(lián)系,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quán)所有人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采取適當措施。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guān)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yè)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nèi)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xù)地學(xué)習(xí)成為家庭的習(xí)慣。關(guān)鍵詞: